天下英才,尽入我手。
周义做着最起码幽州的人才进入我瓮中的美梦。
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这次周义吸取了在辽东时的教训,没有大张旗鼓的张贴求贤令。别看求贤令在历史上声名赫赫,可是到周义者根本就不是药。
别人张贴求贤令,都是天下英豪纷至沓来,周义这没什么卵用。有时候周义不仅想,莫不是当政者往自己脸上贴金,这些都是为了烘托自己的英明神武,让人杜撰的吧。
全面撒网是捞不到大鱼的,尤其在事业的起步阶段,有时候连小鱼也捞不到。
还不如选中了几个重点的人才,亲自上门请教。带着诚意,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也许能感召来几位大才。
周义带着周仓转悠了几个重点对象之后,周义的是哇凉哇凉的,有点心灰意冷,意识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很简单,人家实行的都是“三不主义”不见,不谈,不送。
这些人种不乏有连朝廷的诏命都不当回事的人,更不用说一个小小的幽州牧,怎么能看在眼里。可是如果连门都不让进是在是太气人了。
这让周义更深一步的认识到世家大族的傲慢,不过人家有傲慢的资本和底蕴。汉灵帝刘宏都拿他们没有办法,周义也只能忍气吞声。
“元福(周仓的字),牧君这是怎么了?”邴原看到周义气冲冲的回来,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问周仓。
“还能怎么样,受气了呗!还不是那些个自命清高的文人,牧君亲自上门求教,这些人根本不见。就是见了也是毫无诚意,没说两句就要送客。你说现在的人怎么都这样?”周仓愤愤不平的回答。
“周仓,这件事也怪不得那些文人,是我一厢情愿罢了。没考虑清楚就贸然登门,吃了闭门羹也是我自找的。”邴原也是文人,不能把文人全部放在对立面。
诸事不顺,要反求诸己,事情不是想象中的样子,更多的是要从自身找原因。
“牧君初来咋到,没有影响力,各家的反应平淡也也在情理之中,世家大族本就傲慢。黄石公说过:‘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大家都是在看州牧的反应罢了,这大概也算是幽州的世家对牧君的考验,我们要沉得住气才行。”邴原想了想说,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后世也有位名人说过,如果人才离开你了,归根结底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钱没给到位;
第二是心受伤了。
这倒是和黄石公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难道这就是文人士族的套路?好像文人谋士们都挺爱搞这些的,动不动就三顾茅庐,程门立雪。这是显示优越感,还是考验。
佛门好像也有“法不轻传,经不轻授”的说法。
可是看看人家要的条件,周义未必都能够满足,钱好说,只要肯谈钱,那就是多少的问题。可是人家谈都不谈,那只有谈心了。
可是心这可就难办了,就是曹操后来贵为魏王,也还是有许多世家大族不愿真心辅佐。众人不愿意出仕,又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时代特别看重出身。
如果你不是出身士族,大家士族就不愿意带你玩。周义是平民行伍出身,在大家士族眼里是最没有政治根基的一类人,连宦官集团出身的曹操都不如,有怎么能玩到一块去。
怪不得,后世的创业者都说,找人是天下最难的事情。
还有就是这个时代的文人,好高骛远,不干实事。讲究养望,就是身居草庐,却又苦心孤诣的经营者知己的名声,使得名声彰显在外。比如水镜先生,庞德公,诸葛亮都这么干过。有真才实学倒好,许多人都是假模假样,半吊子的水平。平常高高在上,一到用时都成纸上谈兵的赵括了。
在家养两年名望之后,就想像卢植,皇甫嵩一样出仕为官,出将入相,文佐君王,武安社稷,荣耀加身,千古流芳。
怎么可能?都是清谈误国之辈。
这群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大汉民族的大好前景就让这群人给毁掉了。政治水准不及格,牛倒是能吹上天。
我要的是这样的人才吗?显然不是。
反过来仔细的想一想,周义缺的是人才吗?应该也不是。
你缺的可能不是人才,而是策略。
作为一个在三国的创业者,你自己就是最重要的人才。现在你对人才的渴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策略上的不足,不想动脑子。
你太想找一个人解决所有的难题。太想复制刘备的人生,以自己的仁慈或者名声招揽来诸葛亮,自己及当甩手掌柜就可以了。
或者拥有刘邦的运气,治国不如萧何,谋划不如张良,治兵不如韩信,却能同时拥有这三个人。自己每天喝个小酒,调戏个良家。
白日做梦。
凭什么?爽文看多了,脑子也锈掉了,还说自己是一个创业者。
创业者最初的几步都是自己走出来的,然后才能招揽到人才。先有从零走到一,然后才有从一到N。
最关键的几步也是自己夸过去的,才能留得住人才。咬牙挺住,才能走到最后,笑傲江湖。
更多的时候,不是人才决定一切,而是方法和策略决定成败。
就好比如果我们要造手机,找一百个人来,说,这是设计图,这是钱。你们一定能把手机造出来。怎么可能,如果可以造出手机,要富士康干什么。
工人,普工只能接受最简单的命令。你负责装屏幕,你负责上螺丝,而你负责装程序。富士康的流水线上可是有上百个工位。
这样才能把一部手机完整的组装出来,靠的是管理,靠的是策略。
自己不能把策略,管理的缺失,转嫁为对人才的依赖。
“根矩先生(邴原字),这事我们先放一放,既然刘虞留下的班底还能用,我们也没有必要重新组建班底,州牧府的运转靠他们足够了。眼下我们有跟重要的事情做。”想到这里,周义决定招揽人才这件事先放一放。除了上面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时机不对。
表面上还是大汉掌权,天下人还没有到抱团取暖的时候。一旦群雄割据,你不想站队也得站队,不光要考虑自己,还的考虑家族。
一家站几个队的大有人在。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诸葛家族,在魏蜀吴三国里面都有人为官。
既然不是最好的时机,周义还是决定先要策略性的做几件事情。有管宁在辽东赚钱,钱财的问题不用考虑。只要分步骤的把眼下的事情做好,眼前有没有人才不重要。
周义到幽州后,上书朝廷任命管宁为辽东太守,汉灵帝刘宏看在周义出了钱财的面子上,没有反驳。这其中张让也出力不少。
那个创业公司起步的时候不是只要是胳膊腿健全,只要不是傻子就可以入职了。周义手中的人可是比初创公司的人强多了。
眼下还真有几件事情要周义去做。
第一、是要兴建学堂,当让不是建一所和这个时代一样的学堂。而是一所类似于后世黄埔军校一样的学堂。以蔡邕的名义招生,谁让岳父大人有号召力那,不用白不用。再说传道受业解惑,教化众人,蔡邕感激还来不及。
生源不用担心,拥入幽州的百万难民,只要年龄不过二十,能识文断字,或者说想要识文断字,都可以来报名。当让超过二十的读书人也要。
有习文天赋的重点培养,经过教育之后,向州牧府输送人才。
天赋不佳的能识字,会算数,就可以到社会上做个小生意,或者到工厂去做工。
现在要把学校的校址选好,建设完成。等蔡邕一到,立马招生。
如果能有更加优秀的生源,建立个武科更好,周义亲自教授。以后到哪里都有人叫老师,也过一把蒋校长的瘾。
第二、是把辽东的军队扩充到两万人,让赵云,张飞,等人加紧训练士兵。这是以后统一辽东的武力基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文武兼备,平衡才能长治久安,军中有合适的人才也可是送到学堂来。
第三、看看能不能找到适合在东北种植的作物。地瓜,土豆,玉米这些高产作物好像都是美洲大陆的,先不用想。可是水稻南方就有,不知道移植到东北是不是可行。东北的水稻应该是北海道那边的品种,看有没有合适机会带回中原。
第四、让小五把太白酒楼开到幽州各地,有州牧府做背书,应该没什么问题。这是情报的主要来源地。首先在各个郡建立据点,慢慢熟悉情况,不像现在周义对幽州是两眼一抹黑,一无所知。
第五、是想办法利用幽州的矿产资源,找到露天的煤矿,和铁矿,看看不能利用。工业化的起源有三个重要的资源,煤矿,铁路,纺织。纺织,现在也就只有羊毛纺织,是远远不够的,棉纺织业才是重中之重。不过棉花应该在印度,而且不适合在东北种植。倒是可以找人先把种子带回来。
这些都是策略性的工作大纲,而细化这些工作,还的进一步研究,实验。
只要有了方向,一切都可以在实验中摸索。
走对方向,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周义是白手起家,每一件事情都要从零做起,相当耗时耗力。
可是这些一旦建成,收益也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