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看天佑面无表情的走了出来,便主动迎了上去,微笑着,这是一位多么慈祥的中老年人。
“小伙子,怎么样?”
“还好吧”,天佑耸耸肩,又简单的笑笑,“刚才都没来的及谢谢您呢。”
“这话说的,谢什么,又没帮你多大的忙。”大爷慈爱的看着天佑,接着自语道,“年轻时受受挫,未尝是件坏事。”
“大爷,您在嘀咕什么啊?”
“啊,我是说”,大爷意味深长的叹了口气,“看到你我想起了年轻时的我。”
“喔?”
“唉,时间过得可真快,一眨眼就老了。”
天佑以一个甜甜的笑算作回答。
“给”,大爷从烟包里掏出两根烟递给天佑道。
“谢谢,我不抽烟。”
“不抽烟?”大爷感到有些惊讶,仿佛不怎么相信他眼前这小伙儿不抽烟似的,但是他的这种惊讶中又好像还掺杂着一种表情,这表情像是再说“怪不得呢,谢谢的时候也不知道给根烟表示表示”(要说中国人不就是这样吗?交流的时都要先来根烟),所以大爷转瞬也就眉开眼笑了,并且微点着头道,“不抽烟好,不抽烟好啊。”
“嗯!”天佑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思考当中,于是他看看表接着道,“大爷,我得走了,赶时间。”
“好,你去吧。”
“嗯,有时间我还会来的”,天佑说完又报以一个甜甜的微笑算作告别。
离开了周庄小学,便要进入另一个工作中——贴他自己拟写的广告,整整有二百张——那是昨天他刚从复印店里拿出来的。另加一瓶35mL的胶水,更确切的说,这是今天要用的第三瓶胶水了,只是不知道现在“黑壳”里还剩多少张广告罢了。
你看,他的功夫还是没有白费呢,刚在一个电线杆上贴了一张,就有一个中年男人迎了上去。天佑远远的偷看着——极力的观察着那人的面部表情,心间塞满了微弱的希望,而除了这微弱的希望之外,他多少还有一些激动和紧张,担心和害怕。
从那人聚精会神的眼神中可以体察到,这张广告起到了一颗救命稻草的作用,让那找工作人的心间同样的也塞满了微弱的希望。
天佑的手这时正揣在裤兜里,情不自禁的撺握着手机,那感觉像是有人马上就要联系他似的。但最后,那个人是苦笑着走开了,而没有和天佑想象中的那样掏出手机记下或者拨打他的号码。所以他也只好松开了沁出汗的手,苦笑着走开了。
到现在,他才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是不是错了,自己有没有必要坚持下去了。究竟是继续还是放弃,他陷入了一场激烈的思考当中。
这时,父母亲人的劝说,一些同学朋友的建议,特别是刚刚的那位老师和找工作人的苦笑,都开始猛烈的涌入他的脑海,可以说是成波涛汹涌,海浪翻天之势了。因为这所有的一切无疑的给了他一个特别明显的信号——一个反馈的信号——一个不怎么乐观的信号。而这种现实的反馈和他美好的想象,这种不怎么乐观的信号与天佑乐观的性格产生着一个个强烈的撞击,毫不夸张的说,这撞击并不亚于唐山大地震那样猛烈——我们不久就会知道,他现在所遭受的不仅仅是经销铅笔所带来的苦恼。但请读者先随我看看他是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来面对经销铅笔这一个苦恼的。
他是乐观的,对于这种不乐观的信号他乐观的想到,自己离成功又进了一步,因为这让他又感悟到一条可贵的经验,那就是:没有调查,就不要行动。
这种感悟又让他想到了很早读过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记者采访一位成功人士时,他们之间一段简短的对话。现原文大致如下:
记者:“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成功人士:“正确的选择。”
记者:“那么怎样才能得到正确的选择?”
成功人士:“失败的选择。”
由此可以验证那句古语,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们不能疏忽,要问问自己的是,失败是如何成为成功之母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天佑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种苦恼,遇到问题便开始反思与总结,让暂时的失败作为终将成功的垫脚石,而这不正是蜗牛精神吗——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重重的壳裹着轻轻地仰望……,在“总有一天会有属于我的天”这样的信念面前,暂时的挫折又算个什么?
经这样一想,他的心里立刻又充满了火热的血液,鼓鼓的,胀胀的,使得整个人看起来依然朝气蓬勃,信心满满。就像是一颗一蹶不振,奄奄一息的萎草突然得到阳光,雨露的滋养,重又焕发出它那昂扬的生命一样。
在恢复了这种正常的心态后,他不禁开始觉得自己刚刚的焦虑实在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的。
首先还是从父母亲人这边说起,我们从小到大,更确切的说,是从出生到现在,我们想要独立的去做件事情,他们有多少人多少次是同意和支持的?
就拿天佑的堂妹举个例子来说,从小穿什么,吃什么,玩什么,都是由她的母亲决定的,包括去哪里玩也必须要打个招呼声明一下;上学开始,除了基本的学业外,她是没有多少业余时间的,因为这些看似没用的闲时间都被舞蹈班,英语班,音乐班等等等等,这些近似无情的补习班给霸占了;可以说她从小便处于一个被安排、被指示的环境下。因此这也就不免会发生下面这一激烈的一幕:
堂妹高考成绩终于出来了,但不怎么理想,于是天佑的二娘(堂妹的母亲)整天唉声叹气,在女儿是上三本学校还是复读之间不知如何抉择。征求女儿的意见,更没个主意。于是乎,二娘便把家里的大学生请到家里出谋划策,天佑便是其中的一个。
天佑农家长大,从小父母是很少有时间管教他的,可以说他是一个靠“天”长大的孩子。就拿他从小吃饭来说,不是到邻居家,就是去外婆家,而到了六岁,也就是上小学的时候便会自己做饭了,那还是因为他终于能够得到灶台的缘故,否则真不敢去想他能不能更早的学会做饭。而这就导致天佑和堂妹从头到脚、从内到外都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当二娘让天佑发表意见的时候,天佑的意见便是尊重堂妹的意愿,让她自己做主。
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个“让她自己做主”的意见刚一出口,便遭到了白眼。而二娘的理由竟然是:这么大的事,能让她作主吗?
二娘的这个理由显然在天佑看来是不可理喻的,就像他的意见在二娘看来不可理喻的一样。
一段时间过后,在一旁默不作声的堂妹终于发话了,“我不想复读,让我”,堂妹说着又悄悄看看二娘,带着询问的口气道,“让我上大学吧?”
“你个小丫头片子知道什么?!”二娘虽然保持着镇静的姿态,但脸色已经涨的火红——她显然被激怒了。
“那就复读。”堂妹终于用果断的口气答道。
“唉…”,二娘一声长叹,气色有些缓和的说道,“你决定复读了吗?”
“嗯!”
“不是”,二娘带着母性那特有的爱意再次不放心的询问道,“你可想好了?这是你自己要复读的。”
“嗯,我想好了,是我自己要复读的。”
“你说你要考好点多好……”
堂妹听罢,慢默地埋下头,在那里掰起手指来。
这就是堂妹一个简短的生活片段。而除此之外,我们应该还能想到许许多多这样类似的片段。比如儿女婚嫁,是否考研,是否继续留在部队等等。
所以说,天佑当时不听父母的劝说,一意孤行的经销铅笔是有很多因素的。也许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自己做主,去面对不确知的未来!
接下来再想想同学朋友的意见,而不是刚刚讲的建议——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语。意见是具有两面性的:好或不好,行或不行,做或不做,它是一个默认两可、不能确定的一个词语。而建议则是单面性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现在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在这个故事里细心的体会下,是不是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天佑情绪低落时之所以想到的是建议,是因为他处在一个消极的、不乐观的一面,而现在心态平和后之所以转变为意见,则是因为他站到了一个中立的位置来看待目前的情况。虽然这时的情况不是很好,但却也不至于很坏。
至于教师的故事和找工作人的苦笑就更不值得多虑了,因为一个学校的情况和一个人的苦笑是代表不了整个世界的。他们有什么代表性吗?没有。
天佑想到这儿,不免更加开心起来,这种开心让他的步伐变的飞快起来,身心也没有一点疲惫了。这时,商店那位热心的老板,“育才小学”门前买他铅笔的那些家长,还有那些可爱的孩子们,特别是门前那个想“先赊一套”的小孩子便一起快乐的跳入了他的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