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回五国相王中山自危
入魏游说惠施赴楚
话说魏惠王召集惠施、公孙衍等商议应对秦惠文王称王之策,公孙衍说:“秦君不顾天下之意,妄自称王,必触各国诸侯之怒。此乃正是‘合纵’抗秦之良机,不可失也。”魏惠王听罢说:“如将军所言,魏、秦之盟已解,当何以‘合纵’乎?”公孙衍回答说:“秦称王,有一统天下之意,必东进也。而魏、韩、赵阻其门户,必危之。因此,若行‘合纵’之术,必先合‘三晋’,以自保其土矣。如今天下七强并立,而楚、齐、魏、秦皆称王,燕、赵、韩仍为侯。臣以为,北燕久不入中原,自立一方,而赵武灵侯新立,暂且不论。主公当先合韩,与其会盟,尊其为‘王’,与诸王并立,以开‘合纵’之先矣。”魏惠王闻听觉得是个好办法,便命公孙衍为使,前往韩都郑城。
韩国历来都是依附于魏国,韩宣惠侯今见魏国遣公孙衍为使前来,非同小可,立即召见。公孙衍便将如何“合纵”抗秦述说一番,然后,又将魏惠王邀其前往巫沙会盟,欲尊其为“王”之意告知。韩宣惠侯自己久有称王之心,只是不敢轻举妄动,今闻知魏惠王欲尊自己为王,心理固然高兴,可是又不好得意忘形,故推脱说:“魏王美意寡人心领之,不过,韩国弱力微,难当‘王’之重任也。”公孙衍知是故意推脱便说:“勿要推辞,当今天下七强并立,皆无弱国。秦乃西辟之国,尚可称王,韩君有何不可?”韩国群臣闻知皆叩拜,愿拥戴称“王”。韩宣惠侯便借此,点头应允,如期赴会。
巫沙会盟之后,韩宣惠侯正式称为韩宣惠王。不久,魏惠王为了实现“三晋合纵”的目的,又邀韩宣惠王一同前往赵都邯郸与赵武灵侯会盟。
这时的齐国并不介入什么“合纵”、什么“连横”,只想扩大自己的领地。就在魏、韩、赵三国会盟不久,齐威王便乘赵武灵侯刚刚即位,国内政局不稳之机,命田昐为大将军兴师伐赵。齐、赵两军在赵地平邑(今河南南乐县东北)大战一场,结果赵军大败,主将韩举被俘,赵军损失惨重。
三晋“合纵”也激怒了秦国,秦惠文王为了教训一下魏国,命张仪为大将军,公子桑为副将兴师伐魏,攻取了魏国的陕邑(今河南陕县一带),并将城中的魏人皆驱除城外,逐回魏国。魏惠王闻报,心中焦虑,便召公孙衍商议对策。公孙衍劝谏说:“一城之得失不足虑也。若‘合纵’之势成矣,恐秦自顾不暇,魏所失之城皆夺回焉。而当今之要务,乃解齐、赵之怨也,若魏、韩、齐、赵和,秦不足虑矣。”魏惠王觉公孙衍所言有理,便命公孙衍为使,前往齐国,面见齐威王,调节齐、赵两国的关系,并言明“合纵”抗秦之必要。齐威王闻听公孙衍的“合纵”之术,为其所动,表示愿意同赵和解,并邀魏惠王、韩宣惠王前往齐之平阿(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会盟。
公孙衍齐国之行取得了成功,回到大梁如实向魏惠王禀报。魏惠王闻知齐威王邀请自己和韩宣惠王赴齐会盟,心中欢喜,并遣使赴韩,将此事告知于韩宣惠王。待约期将至,魏惠王与韩宣惠王一同如约到达平阿会盟。
秦惠文王更元二年(前323年),魏惠王为了进一步巩固与齐国的联盟,再次前往齐国的鄄邑(今山东鄄城县北)与齐威王会盟。
当魏、韩、齐三王平阿会盟及魏、齐鄄邑会盟之事传至咸阳,秦惠文王心中不乐,唯恐公孙衍的“合纵”之谋成矣,对秦国不利,便召张仪商议对策。张仪深知以当前秦国的力量单纯用武力威胁,不足以破公孙衍的“合纵”之谋,必须改变一下方式。于是对秦惠文王说:“大王勿虑也。魏意欲用会盟方式,实现‘合纵’之谋,臣以为,秦亦可用会盟方式,行‘连横’之术。齐、楚强于‘三晋’,又历来与‘三晋’不和。秦若能与齐、楚和,‘三晋’不足虑,‘合纵’之谋可破也。臣愿亲自出使齐、楚与之盟矣。”秦惠文王听罢,便依计而行,命张仪为使出使齐、楚两国,游说齐威王、楚怀王,并约定三国在楚国的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会盟。
这次会盟,齐国派相国邹忌前往,楚国派令尹昭阳君出席。昭阳君与张仪乃昔日主仆关系,因“和氏之璧”一事,昭阳君总觉得对不起张仪,深感内疚,因此对张仪是格外客气,事事谦让,虽在楚地,亦由张仪主持会盟。当张仪言及齐、楚与“三晋”之利害,昭阳君亦是言听计从。啮桑会盟后,楚令尹昭阳君回到郢都,便向楚怀王请求,兴兵伐魏之事。楚怀王便命昭阳君为大将军兴兵伐魏,以报径山之耻。昭阳君率楚军与魏军大战于襄陵,大败魏军,连取八邑,威震各国诸侯。
公孙衍得知楚兴兵伐魏,皆因张仪从中挑拨,又使齐、魏失和,“合纵”难行,对张仪是恨之已极,日夜思虑“合纵”之策。此时的魏惠王闻知襄陵之战,魏军又是大败,心中烦恼,便召公孙衍商议如何应对。公孙衍说:“臣思虑再三,当今天下虽七强并立,但对魏威胁最大者,为西秦也。若能败秦,齐、楚不能自立也。若能联赵、韩、燕,以及中山等国,行‘合纵’之谋,魏将无忧矣。”魏惠王闻听说:“爱卿所言虽是,但何以行‘合纵’之谋耶?”公孙衍回答说:“当今诸强大多已称王,而赵、燕、中山仍为侯,若仿韩之故事,皆尊其为王,使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会盟,皆称王,合纵之谋必成矣。”魏惠王觉得此计可行,于是,命公孙衍为使前往各国游说“五国相王”之事。韩、赵、燕、中山四国,除韩已经称王外,其余三国国君皆有称王之意,只是国力尚弱,时机还不成熟。如今魏惠王主动倡议“五国相王”,皆愿意响应。
不久,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会盟皆称王,意欲“合纵”抗秦,此次,赵武灵侯,称为赵武灵王;燕易侯,称为燕易王;中山成公,称为中山成王,三国始称王。然后,遣使传告各国诸侯。
齐威王接到“五国相王“之文告大怒,将书简摔在桌案之上说:“齐乃万乘大国,中山乃一不足千乘之小国,也欲与寡人齐名称王,乃不自量力也。寡人羞与中山并列为王矣。”于是,遣使赴赵都邯郸,致赵武灵王书简。赵武灵王闻知齐使到来,传旨召见,结果书简打开观之,只见书简写到:“赵强于魏、韩,燕独霸一方,称王尚可也。而中山乃弱小之国,何以‘称王’乎?寡人羞与中山并列为王矣。今寡人愿与赵和解,送归将军韩举,归还赵之平邑,共同兴兵以伐中山,废其王号也。”赵武灵王见齐威王如此向自己示好,心中欢喜,当然,不能因中山而得罪齐国,便满口应允。齐威王又致书于燕,亦约期伐中山。
齐、赵、燕三国意欲征伐中山的消息,很快就传至中山国。中山成王闻知,大惊失色,以中山国的力量如何抵挡的了齐、赵、燕三国大军,立即召集群君商议对策。可是,面对强敌群臣是面面相视,终是想不出好办法。待散朝后,相国蓝诸君忧心忡忡的回到府中。这时,门客张登见其如此不乐,便迎上前去问:“相国如此忧愁,何也?”相国蓝诸君叹口气说:“此次‘五国相王’,本是好事,可是遭到齐国反对,言‘耻与中山并列为王’,并不惜割地以贿赵、燕,意欲联赵、燕伐之。如此,大者国危;次者王号废之,故忧患也。”张登闻听略加思索说:“相国勿忧也。仆有密计可免国之危,王号不废也。”蓝诸君闻听心中欢喜说:“先生即有如此之良谋,可同吾一同入宫拜见大王,尽述之。”于是,二人一同入宫拜见中山成王。
此时的中山成王正在为此事发愁,见相国带入一生人前来拜见,便说:“如此,相国此乃何人,寡人不相识也。”蓝诸子向中山成王介绍说:“此乃臣之门客张登是也,其有解中山之危,王号不废之妙计也。”中山成王闻听便向张登施礼说:“先生有何妙计教于寡人耶?”张登说:“若使国之不亡,王号不废,大王必备厚礼,行贿于齐相邹忌,向其说明伐中山之利害,方能解此危难也。”中山成王已是无计可施,国尚且难保,多花一些财物又有何妨,只好备下厚礼,命张登为使前往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临淄市一带),面见相国邹忌。
邹忌在齐国执政二十多年,再加上齐威王已是年过古稀,体弱多病,大多政事皆委于邹忌办理。这日,邹忌闻报中山国使臣前来求见,便命人将其带入大堂之上。张登先将厚礼献上,邹忌见此不乐说:“中山妄自称王,齐君怒之,虽送如此厚礼,国危难解也。”张登却说:“相国所言差矣。中山乃弱小之国,称王之事乃魏、赵倡议,不敢不从也。齐不惜割地贿赵、燕,以伐中山,过之太甚矣。以中山之弱小,而三国伐之,必依附于魏、赵,而怒齐。此乃是君为魏、赵驱羊,非齐之利也。以臣之见,莫若,中山自废王号,而事齐如何?”邹忌闻听低头沉思,暗想:“此人所言甚是也。中山夹于赵、燕之间,伐之虽得地,而齐不可得也。而赵、燕获齐之利,又得中山之利,齐空劳之。”想到这里,改换口气说:“若依先生之意当如何?”张登回答说:“齐王若欲废中山王号,君可召中山与之相会,许之称王,中山必感激齐,而绝魏、赵。如此,魏、赵必怒,而伐中山,故中山亦难以称王也。中山废王号,必怒魏、赵,而附于齐。齐不失地,而得中山,岂不比君为魏、赵驱羊,更善乎?”邹忌闻听点头称是。
这时,在一旁的齐国大夫张丑阻拦说:“相国勿信此言也。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王’皆同欲者,若召中山相会,并许之王,乃以中山而失四国矣,何利于齐乎?况且,张登之为人狡诈,不可轻信也。”邹忌却不愿听张丑之言说:“大夫休要多言也。此等大事,还得奏请大王定夺焉。”张丑见邹忌不肯听信自己之言,便起身告退。
后来,邹忌奏请齐威王,果然以张登之谋,召中山成王入齐,许之以王,中山便依附于齐国。中山成王回到都城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一带)心中仍是忧心忡忡,虽然躲过了齐国这一劫,可是,必然触怒魏、赵,若两国来伐,亦是难以抵挡。张登闻知此事,便与相国蓝诸君一同拜见中山成王,献策说:“大王勿忧也。臣可再次前往魏、赵,面见二王,以解中山之难矣。”中山成王无奈,只好再次备厚礼命张登为使,前往魏、赵。
“五国相王”本来是由魏国倡导,以成“合纵’之势,对抗秦、齐、楚三强。当闻知中山背盟而附齐,魏惠王十分不乐,便有兴兵伐中山之意。可是,经公孙衍多次劝谏,以“合纵”大计为重,才暂时忍耐下来。这一日,内侍来报说,中山国使臣到来求见。魏惠王便传旨召见说:“寡人闻知中山已背魏附齐,可有此事乎?”张登叩拜说:“大王所言甚是,确有此事也。不过,还有一事不知大王可知否?”魏惠王闻听不知何意,便问:“汝所言何事?”张登回答说:“臣闻知,齐意欲兴兵伐魏之河东,以破‘五国相王’、‘合纵’之盟也。”魏惠王闻听心中惊诧说:“齐何以伐魏乎?”张登说:“齐乃大国也,羞与弱小之国并称王矣。而今却召中山成王相会,并许之以王,其意,欲激怒魏而伐中山,则乘机伐魏之河东焉。”魏惠王闻听所言有理,便问:“若以先生之意,魏当如何?”张登说:“若依臣言,大王当联赵、韩,抗齐,中山暗附之,齐必不敢轻易兴兵矣。”魏惠王由此完全放弃了伐中山的念头,与中山友善,共同防齐。张登离开大梁,前往赵都邯郸,游说赵武灵王,取得了同样的效果。由此,中山果然,国安,而王号未废。
“五国相王”不但触怒了齐威王,更触怒了秦惠文王,张仪亦知,此乃公孙衍的“合纵”之术,便入宫拜见秦惠文王说:“大王勿忧也。‘五国相王’乃公孙衍‘合纵’之谋也,魏为首倡。魏惠王委政与惠施、公孙衍等,欲破‘合纵’之谋,大王可遣一人入魏执掌朝政,使魏能附于秦,使之形成‘连横’之势,则‘合纵’之谋可破也。”秦惠文王听罢说:“相国所言虽是,但何人可入魏,又何以执掌魏之朝政乎?”张仪回答说:“臣有一言不知当讲否?”秦惠文王说:“秦之兴亡,皆依相国之力,何言尽述之,寡人愿洗耳恭听也。”张仪便说:“若入魏执掌朝政之人,唯臣莫属也。臣愿暂时辞去秦相之位,而入魏,以使魏事秦,行‘连横’之术,以破‘合纵’之谋矣。”秦惠文王闻听心中一惊说:“相国何以弃秦而入魏,莫非寡人待相国不善乎?”张仪见秦惠文王有一些误解,连忙解释说:“非也。大王待臣恩重如山,岂有不善乎?臣起于布衣,而位尊相国,富贵以极,感恩不尽也。不过,当今各诸侯国,皆溺于‘合纵’邪说,此乃秦之祸患,臣之大病也。臣若能入魏执掌朝政,使魏事秦,为各国诸侯之首倡,大王霸业必成矣,岂不乐乎?”秦惠文王虽然对张仪离去有一些舍不得,但架不住张仪的反复劝说只好应允。
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前322年),秦惠文王对外宣布:免去张仪的相国之职。但实质上是空位以待,并没有任命新的相国。张仪将秦国的政事处理完毕,便向秦惠文王告辞,离开咸阳,来到了魏都大梁。
此时的魏惠王已近耄耋之年,虽然‘五国相王’之后,魏国四处受伐之危,稍有缓解。但自秦、楚、齐啮桑会盟,及楚、魏襄陵之战,魏军大败,连失八邑,为其又带来了烦恼。这一日,在后宫闷坐,忽见内侍来报:“张仪前来拜见。”魏惠王闻听心中一惊,暗想:“张仪久为秦相,近闻知,突然被秦惠文王免去相位,不知何故,便想弄个清楚。”想到这里,便传旨召见。
张仪被内侍带到宫中拜见。魏惠王见到张仪,心中有几分喜色,又有几分疑惑说:“寡人久闻相国之大名,只是不得一见也。今日相见,乃寡人之幸矣。”张仪说:“小人已非秦之相国,乃一贫民也。今能与大王相见,亦小人之幸矣。”魏惠王听罢说:“先生弃秦相于不顾而入魏,必有大事,将何以告知于寡人乎?”张仪回答说:“小人乃魏人也,久欲尽力于魏而不得。今魏面临诸侯四处攻伐之危,岂能不为父母之邦而忧患乎?”魏惠王闻听张仪如此依恋故土,很受感动说:“如此说来,先生可愿事于寡人乎?”张仪回答说:“昔小人虽为秦相,但每思魏之忧患,则食不甘味,夜不能寝也。岂能不愿为父母之邦略尽微力乎?”魏惠王闻听,张仪果然愿意为自己想效力,便问:“先生今入魏,将何以教寡人耶?”张仪说:“小人以为,魏方圆不过千里,甲士不过三十万,土地四平,无名山大川之限,诸侯四通辐辏。从郑至大梁二百余里,车驰人行,不待力疲而至。魏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不下十余。故魏之地势,战场也。魏南与楚而不与齐,齐则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赵则攻其北;不合与韩,韩则攻其西;不亲与楚,楚则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魏惠王听到这里微微点头说:“先生所言甚是也。寡人当如何?”张仪接着说:“大王意欲‘合纵’,非也。且诸侯之为纵者,皆以安社稷,尊主,强兵,显名也。今纵者,约为昆弟,刑白马,以盟于洹水(今河南安阳市洹河,又称安阳河)之上,以相坚也。然而,亲昆弟,同父母,尚有钱财之争,而欲恃诈伪反复。因而,公孙衍‘合纵’之谋,不可成,明矣。”其实,魏惠王虽主张行“合纵”之术,但是也看到了各国之间的利益难以平衡,听到这里便问:“若‘合纵’不成,寡人当如何?”张仪接着又说:“大王可知,当今天下唯秦最强也。秦若下兵攻河外,据卷衍、酸枣,劫卫,取阳晋(今山西永济市一带,亦称晋城),则赵不南;赵不南,而魏不北;魏不北,则纵道绝;纵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若秦挟韩而攻魏,韩怯于秦,秦、韩为一,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乃小人为大王所患焉。因而,为大王计,莫如事秦矣。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大王则高枕而卧,国无忧矣。”
魏惠王被张仪所言打动,便说:“先生所言虽是,但以楚之强,魏何以据之。”张仪又说:“且秦之所欲弱者,莫如楚也;而能弱楚者,莫如魏也。楚虽有富、大之名,而无富、大之实;其卒虽众,而轻走易北,不能坚战矣。若悉魏之兵南而伐楚,必胜矣。割楚而益魏,亏楚而适秦,嫁祸而国安,乃善事矣。若秦下甲士而东进,魏必危,虽欲事秦,恐不可得矣。”魏惠王听罢,是“合纵”,还是“连横”仍是拿不准,又问:“先生所言‘连横’之利,寡人略知也。然而当今言‘纵’者甚多,两者何利之多耶?”张仪回答说:“且言‘纵’者,多奋辞而少信,游说一诸侯而成,则封侯。故天下游说之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齿,以言‘纵’之便,游说人主。人主贤其辩而牵其说,岂能无眩哉!小人闻知:‘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以辟魏矣。”魏惠王听罢,被张仪言辞所动,说:“寡人愿依先生之言,而行之。昔寡人愚昧,不知先生之大才,今欲拜之为魏相如何?”张仪闻听魏惠王有拜自己为魏相之意,心中欢喜,正是求之不得,但表面却不露声色,故意推辞说:“小人无才无德,何以为魏相乎?”魏惠王说:“先生不必推辞也。秦之所以成为强国,皆因先生相秦之故矣。今先生若能相魏,以助寡人,魏何愁不强乎?”张仪见魏惠王确实是真心拜相,便说:“既如此,大王之命,小人不敢违也。”
不久,魏惠王召集群臣议政之时,便传旨,责备惠施历来主张的联齐之策,屡屡失误,故免去相国之职,拜张仪为魏相国,与公孙衍共掌国事。惠施见魏惠王不再相信自己,便离开魏国,来到了楚国。楚怀王不愿意收留,便将惠施以礼送往其家乡宋国。宋王偃很看重惠施,便收留了他。惠施回到故乡后,同好友庄子交往甚密,相晤论学,曾发生过著名的“濠梁之辩”。
惠施是宋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合同异”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失传,在《庄子》一书中,保存了惠施的“历物十事”,即分析物理的十个命题。他主张,广泛的分析世界的事物,从中总结出世界的规律。
张仪担任魏相后,这下可给公孙衍带了麻烦。两人虽然昔日是好友,但自从张仪入秦后,由于政见不合,成为宿敌。公孙衍弃秦奔魏,就是要用“合纵”之术,破张仪的“连横”之谋,万没想到,张仪竟弃秦相奔魏来与自己作对,真是愤恨以极。可是,魏惠王又很器重张仪,自己一时也没有办法,只好忍耐,等待时机,以促成“合纵”之势,使张仪“连横”之术必会失败。
这时,各诸侯国闻知魏惠王拜张仪为相国,皆不乐,特别是齐、楚两国更为愤怒,楚怀王遣使赴齐,意欲联齐伐魏。张仪闻知此事,心中忐忑不安,深知:“当今以魏之力,实难抵挡齐、楚大军。如此,自己刚即魏相,便使魏遭此兵祸,魏必危矣。魏危,必祸及秦也。”
欲知此次齐、楚此次合兵伐魏,张仪如何应对,窃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