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贰满贞没脸,今川了俊成了刺猬。
岛津元久运气不错,成为了大明进入朝鲜作战被抓的第一个高级别俘虏。
等打扫完战场,清点好战果,天已经亮了。
张辅收到了盛庸的捷报,杨文、毛整、华聚等人羡慕不已。
娘的,一万五千倭军的人头都算是大明的军功,可这里面过半人头不是盛庸砍的,这个便宜让他占得,实在是令人羡慕。
今川了俊、少贰满贞、岛津元久等人的内部斗争,让这支队伍覆灭得极是干脆。
如刀切豆腐。
张辅等人清楚,若是今川了俊所部团结,盛庸所部虽然一样可以消灭他们,但为了避免损伤,必然会动用大量火器。
倭人的内斗被掩盖了,张辅大笔一挥,写出了:「初战大败倭军,斩一万五千余首」的捷报文书,传给大明军士,并报金陵。
张辅深知士气对军队战力的影响,无论这些倭军怎么死的,详情只需要告诉建文皇帝,其他细节没必要告诉军士,他们只需要知道,倭军是可以杀死的,几乎灭掉李芳远的倭军,也不是那么难以对付。
必胜的信念,士气高昂的军队,开始抓紧时间过江。
至于被俘虏的岛津元久,则被张辅留了活口,用于审讯倭军动态与情报。
盛庸在结束第一次战斗之后,命令军士移兵龟城。
昨日打下龟城的庄得很是失望,原本想着倭军撤退至龟城之外,里外夹击,自己能多捞点军功,谁想这群人太不争气,直接被盛庸给包了饺子,硬是一个人也没跑过来,可怜巴巴等了一晚上。
盛庸进驻龟城之后不久,就收到了张辅的一干情报与军令:进驻秦川、定州,等待时机,兵发安州。
盛监、楚智、庄得、吕利等进入临时指挥之地,盛庸摊开舆图,目光死死盯着安州方向:「这里,恐怕会有一场空前大战。」
楚智看去,面色有些凝重。
安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位于青川江南岸,是目前倭军主力的集结之地。
据岛津元久交代,倭军畠山氏、赤松氏、细川氏,三路大军集结在安州,合近六万余人,而在安州背后的平壤,则驻扎着斯波氏、京极氏、仁木氏等七万大军。
可以说,安州之战一旦打响,将会是一场大规模战役!
若斯波氏等人出兵援助安州,那这次战斗的规模,仅倭军便可能达到十几万人!
「张大将军让我们等待时机,看得出来,他们是想让我们争取时间,将倭军牵制在青川江一线,然后在此处发起一场规模浩大的决战。」
盛监严肃地说。
庄得清楚安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就如同一条关键通道,连接着南北,若是失去了安州的桥梁,那倭军就只能搭桥,划船进入北岸了。
「我们应该即刻派遣一支军队,前往安州附近,将那里的桥梁彻底毁掉,切断倭军北上道路,然后出兵将已至北岸的倭军消灭,隔江与倭军对峙。」
庄得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楚智听闻之后,当即反对:「桥梁不能炸毁,必须保留。」
「为何?」
庄得有些不满。
楚智含笑道:「桥梁毁了,倭军怎么到北岸来?」
庄得郁闷:「毁灭桥梁,为的就是让他们不到北岸来。」
楚智摇头:「我们的目的是将他们引入北岸,而不是让他们一直停留在南岸。若他们始终停在南岸,我们纵是使用火器毁伤他们,断无法将其彻底歼灭。有青川江阻拦,大军想要过江追击不是短时间可以做到的事,那样一来,敌人向南逃窜,若与斯波氏合并一
处倒还好,若是分散至其他地方,对我们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
盛监赞同楚智的看法,对还想说话的庄得摆了摆手:「若在安州决战,就应该让倭军调动更多力量进入北岸,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将他们歼灭在青川江以北。现在我们需要首先抢占秦川、定州,然后寻找机会,示弱佯败吸引倭军过江。」
盛庸盯着舆图,抬起头来时,已有决断:「楚智占秦川,庄得攻下定州,这里倭军数量不多,你们各自带两千人前去,之后将城中百姓引向鸭绿江,腾空这两处城池,然后听命再集结。这一次作战,不是我们这一路之事,张辅必会率兵跟上。」
盛监目光灼灼:「主力对主力吗?」
如盛庸所料,张辅确实在筹划一场规模战役,只是盛庸低估了这场战役的空间范围,青川江上,并非不是只有一个桥梁,虽然距离远了些。
张辅的目光从来没关注一城一池,而是关注着整个朝鲜战局。
在张辅调兵遣将的时候,北平的宁静终被打破。
六匹快马奔入北平城中,姚广孝、陈珪、张思恭收到旨意,连忙前往布政使司,平安、张信等人也已赶来,朱棣驱马至布政使司,匆匆走入房间。
「燕王,北平布政使司、北平都司、北平营造主官等接旨。」
兵部郎中王艮拿出圣旨,看着跪下的众人,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北有鞑靼、兀良哈、瓦剌串谋南下,危我大明,特下旨意征讨之!燕王朱棣,为征北大将军……平安为征北左副将军,徐辉祖为征北右副将军……」
「圣旨到日,由大将军、左副大将军统领在北平军务,北平京军悉听调遣,令抽调北平精锐五万,随时准备出征。右副大将军领京军十万,不日出征……望诸位同心,屠灭敌寇,清靖草原,奠定大明百年太平之大局。钦此!」
「臣等接旨。」
朱棣、平安等人起身。
王艮将圣旨交给朱棣、平安之后,从怀中又取出两份文书,递了过去:「皇上已将诸多战略安排,相关情报,详写其中,还请大将军、左副将军等用心领会。」
朱棣接过,凝重地答应:「放心,皇帝差我来北平,可不是冲着兀良哈去的。」
平安、姚广孝等人连连点头。
朝廷诸人,猜测朱棣是被「发配」北平,实则不然,早在兀良哈有异动之初,朱允炆就已经在筹划解决鞑靼事宜。
兀良哈虽是个威胁,但还不需要动用朱棣这样的人物,将朱棣安置在北平,显然是冲着几次犯边,屡教不改的鞑靼去的。
战争!
朱棣心头充满火热,只感觉血液似乎燃烧起来,看了一眼姚广孝、张昺等人:「自今日起,本大将军将居北平军营之中,后勤事宜,仰仗诸位了。」
张昺郑重答应:「大将军请放心,但凡军资,绝不缺额。」
姚广孝含笑看着朱棣:「若非年迈,颠簸不动,定要跟着大将军驰骋沙场一次。此番大将军远征,老僧只能留言一句:万望大将军彻底剿灭鞑靼主力,留后世子孙一个太平山河。」
朱棣看着越发苍老的姚广孝,这些年待在北平督造新都,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了这一座新的都城之中,曾经种种,已成云烟,那一顶白帽子,也不再被提起。
他找到了一条没有遗憾的路,他的才华与能力,在这座城中彰显出来。
自己的路,将是战场!
用本雅失里、阿鲁台的脑袋,来证明我朱棣才是这个时代,无可争议的第一名将!
朱棣侧身对平安等人,威严地说:「擂鼓聚将!」
平安肃然答应:「领大将军令。」
北平军营,开始了军队集结。
朱棣看着朱允炆送来的文书,与平安、徐凯、陈文、徐膺绪等人商议军情。
平安等人看过之后,面色变得颇为凝重。
徐凯看向舆图,咬牙说:「兀良哈、鞑靼、瓦剌一起动作,这倒是罕见。既然皇帝将鞑靼这一路交给了我们,那就考虑如何彻底消灭本雅失里、阿鲁台吧,大将军应尽早调兵应对。」
平安看了一眼不动如山的朱棣,正色道:「现在谈论出兵还为时尚早,我们此战的目的不是打败鞑靼,而是彻底消灭鞑靼的有生力量!如今京军主力尚未出征,而鞑靼的动向我们也没有摸清楚,此时分兵调派,反而会让我们陷入被动。」
朱棣深深看了一眼平安,笑道:「平安所言是对的,我们此时要做的,是等,等待鞑靼主力的位置暴露出来,等待京军抵达北平。眼下局势看似混乱,可正如朝臣与皇上所言,拨开云雾之后,真正值得重视的敌人,不过瓦剌与鞑靼。」
「只要我们摧毁鞑靼主力,整个大局都将稳定下来。现在需要做的,是收集情报。传令北直隶、山西各地城防前线,尤其是长城一线关卡,盯紧鞑靼动向。命人派出斥候侦察情报。只有得到精准情报,我们才能动用大军,若是不知所踪,直接出关,只能是劳师无功。」
徐凯、平安等人连声称是。
次日清晨。
大明京师,大教场。
十五万京军整齐列队,一个个方阵气势威武,盔甲之下的目光坚定而狂热。
朱允炆端坐战马之上,缓缓经过军阵之前,检阅着这支锤炼十一年之久的军队,洪亮的声音传荡开来:「日月永照,大明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