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柑数盒献曹公,剖看原来肉尽空。
怒动奸雄挥铁斧,奔忙身入万羊中。
梁大通丁未年,达摩祖师赤足入中原在少林寺讲说禅宗,见众僧个个面黄肌瘦、精神不振,甚有萎靡盹睡、病体夭折者,慨然曰:“出家人虽不以躯壳为重,然亦不容不澈解于性,使灵魂离散也!
欲悟性,必先强身,则躯壳强而灵魂易悟也!”于是创罗汉拳十八手,授以僧众。
众僧修炼不过数月,则个个精力充沛!
至金元时,大侠白玉峰因情所困剃度入山幸得此十八手,乃融合变化,阐幽发微,增为一百一十八手,以符一百一十八罗汉之数。
至此将达摩所传之十八手,进号曰先天罗汉拳十八手,而白玉峰所改进一百一十八手,则称为后天罗汉拳。
祖师达摩所传的禅法武功均无拳谱秘籍,只能言传身受,老祖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心性,见性成佛!”已体现无念为宗的禅宗精神。
后人为此曾立诗一首:“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经上寻功法,笔尖蘸干洞庭湖!可见达摩老祖从未留下任何文字的东西。
因为能习练先天罗汉拳的僧人,都是高僧大德,习武只为强身健体,平时根本不会在人前展示,所以江湖中人一度认为洛高速就是罗汉拳,根本没什么先天后天之说,没想今天我不只是见识到了这先天罗汉拳还能与之切磋,真是三生有幸!
言归正传,九宫神行掌和先天罗汉拳这两门武功可谓是佛、道两家至高无上的法门了!从根源上来讲达摩祖师是天竺人,而天竺武功据说是出至于中原神州鸿钧老祖!所以本应该九宫神行掌更胜先天罗汉拳一筹!
但是一来我只有九宫神行掌拳谱,并无心法口诀,再者毕竟这门武功我习练时间太短,而空悟大师习练先天罗汉拳已有几十年时间,所以我同空悟大师斗了一会之后,已明显处于下风,露出败相!
此时空悟大是身法越来越快,那拳脚也如同金刚般,有移山填海之力,已经将我避到边缘处。
其实对于这场比武的胜负我并没有太大压力,因为空悟大师身份在那摆着呢,那可是和我两位师父同辈的高人,我能同他过了几十招已经够可以的了!而且就是这几十招,已经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咱知足了!
就在我要跳出圈外之时,在我心中突然有一个声音响起:“呵呵!一个小小番邦僧人创出的功法,居然想在我华夏神州横行!真是可笑!”
这不是我那墨子师父吗!
我在心中唤道:“师父您来了!您老人家怎么神出鬼没的啊!”
“放肆!常鹏为师时间有限!你不要胡闹,听好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复终又归于源,自先机能显万法,万法不离自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返妄归真,即万法归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你只需将真武玄功心法与九宫神行掌步法相结合既可胜他!
还有一点你要禁忌,功法是死的,
人是活的,出招之时你即是宫位,敌人即是宫心,敌动而我转,敌静而我行…
……”
说到这墨子师父的声音逐渐消失,而我视乎也有点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
宁心静气,步法自然,静动之间,以动求静,使任督二脉自然开合,全身经络自然畅通,上吸天然钟灵之气,下引地脉坤元之精!
恍惚间我感觉周围一切景物都是静止不动的,只有空悟大师挥舞着双拳围着我在缓慢移动。
找到目标之后,我立即跟了上去以真武玄功心法结合九宫神行掌,我即是宫位,而空悟大师即是宫心,围着他转起来,同时运用小逍遥掌,每当转到正宫位时就发出两掌。
空悟大师本以为胜券在握,但是我身形步法突然改变,又把他给绕迷糊了这会是怎么样也跟不上我的步伐了!
空悟大师虽然内力深厚,武学修为又远胜于我,但是他毕竟是年岁已高,同我又斗了有一百招之后,高声念诵了声佛号之后,跳出圈外道:“拳怕少壮!好了!不打了!”
此时我也是累得不成样子,但是恍惚间我好像又领悟到了点什么,只是一时还说不清楚!
“多谢大师您指点赐教!”我向空悟大师深深行了一礼道。
“真不知道你我二人是谁指点谁啊哈、哈,罢了!长江水后浪推前浪,一辈新人换旧人!”空悟大师说完又打量我几眼,以他的修为早已猜出我不只是有岳老头一个师父,只不过从我的武功路数上,他还看不出来我师出于何人!
“这不是说话的地方,走!去老衲的禅房坐会,咱爷俩好好聊聊!”空悟大师说完转身向庭院深处走去。
原来在这庭院深处的树林中有几间大瓦房,这里就是空悟大师的住处。
空悟大师的禅房很简单,只有桌椅和蒲团,但是在这禅房主位悬挂着一幅荷花图。
我看了看,这荷花图有些年头了,但是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看来是出至于普通雅士之手,不过这荷花图上的题款就有趣了!
“画上荷花和尚画!”
这首诗那真可谓是千古绝对,而且还有一个典故,据说是明代第一风流才子著名画家、文学家唐伯虎,当年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被罢官为吏,自此之后灰心仕途,终日以诗酒为伴,过起了轻狂放荡的生活,一有时间就会携美女佳缘漫游名山大川。
有一天唐伯虎邀佳丽为伴游玩至川东一古刹,碰巧遇见一老僧在画画,那老和尚见来人居然是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就请他在自己的画上题字留墨,唐伯虎毫不推辞,龙飞凤舞的写下了七个字。
“画上荷花和尚画”。
当时的长老和尚刚要提问,唐伯虎就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说完甩笔而去。
其实这首诗唐伯虎题得是大有深意地,因为当唐伯虎和那佳丽进入佛堂之时,那老和尚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先是用眼角余光打量了那佳丽一番,而后才打量唐伯虎,这一切都被唐伯虎看在眼中,所以唐伯虎才会题下这样一首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