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大臣不是忠于皇帝这个人,而是忠于整个江山,谁坐上那个位子对江山有利,那么他们就会辅佐谁。当然,皇帝说谁不是真龙,谁是天子,也不是随随便便能够宣布的,而是要经过一系列占卜祭祀等等。
这些与上天沟通的仪式方才能够确定还在做的皇帝是否能够为整个辽焰带来富强。最关键的,倘若上天没有任何提示,彼岸也不能随随便便冒着谋反的罪名去推测或者贸然宣布一些不利于江山稳固的言论,要是真这样做的话,恐怕他还没有宣布便被皇帝拿下斩首示众了,毕竟这样做,他怎么看都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图谋不轨的味道在其中。由此而看胜负好像有些捉摸不定,因而斗了这么久,输赢一切都没有定数。
不过近来这一局面被打破了,这也是这些日子阿幕经常出去打探消息的原因,因为即使这段时间她在府中深居简出,几乎都没有出去过,但是,她会用心去观察,她看到每一次丫环从里面回来那如丧考妣的脸色,她心想必然是有大事发生了,她出去一打探,果然如此。
这个消息那就是——也不知道皇帝用了什么卑鄙的手段,本来跟随彼岸的人很多都站到皇帝那边,并且发声大力支持皇帝,彼岸一时间在朝中有些被孤立。最令朝中百姓津津乐道的是,即是出现这种情况,大祭司依然要上场去面对想一想,就觉得有些虐。虐得他们整天兴奋的要命,眼巴巴的看着事态要朝什么方向发展。
随着众人眼巴巴的期待,天下各种各样的猜测从他们嘴里流传出来,甚嚣尘上得很。月落城中风言风语更加多了,有的人说彼岸功高震主,皇帝势必要把他给弄下台。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皇帝不将彼岸除掉,皇帝恐怕一生都在猜测大祭司的用意,一生都无法为自己的江山做主,甚至整个人都要被大祭司压一头。他会因此而侵蚀难安,茶不思饭不想,生怕有一天他触怒大祭司,彼岸就将他废掉或者扶植好控制的幼孩上位或者自己黄袍加身夺了他们家的天下。
要是这样情况的话,彼岸不除掉,皇帝他又能怎么坐得稳龙椅?彼岸是什么人?他们说彼岸不甘心一定会反扑,正在暗中招兵买马,打算反了。总之说什么的都有,整个朝廷和天下都开始变得人心惶惶,当然更多的是兴奋,他们更多的时候会猜测谁才是最后的胜利者。但是大部分人都保持着看戏的态度,到了冬天他们这里冷得很,有热闹看也不错,总比,呆在家里睡大觉强。
毕竟宫变曾经并不是没有发生过,只不过那是皇家的事情与百姓关系不大。不论换哪个皇帝,他们都无法左右,而这些皇帝无论是谁也无法让所有的百姓丢失性命。总之,不论哪个人坐上皇位,只要心系天下,让他们有一口饭吃,又有什么差别。顶多是让他们看一场戏罢了。
百姓可以这样想,阿幕却不能这样想。因为百姓是事不关己,可以高高挂起的局外人,她是局中人还是引发皇帝与大祭司斗争的导火索,她又如何能够置身事外?他与国师府定然是共存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样的道理,她比任何人都明白,所以,彼岸只能胜,否则,她就死定了。彼岸也死定了,还连累其他人也死定了,真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型案例。
阿幕自从打听来这个消息之后,每天弹琴都在观察彼岸脸上的表情都介没有什么变化。阿幕这些日子让大丫头出去打探消息,外面言蜚语如猛虎如狼,传得皇帝受上天庇佑得到了神乎其神的本事,据传岸都未必是他的对手。
阿幕听后一时间紧张的要死,而且这流言传进了府内,以至于一天比一天让她紧张。那丫头对彼岸忠心耿耿,如今因为她这么一个祸水搞得过国师府岌岌可危,自然是对她颇有微词。因而每日脸色苍白之余看她的眼神很是不善,阿幕自然是心虚的,看见了就当没看见,彻彻底底忽略了。她心中无数次希望月落城百姓所传的流言的是假的,那一夜也不过是她的错觉,皇帝酒后胡言乱语而已。事实上皇帝与彼岸的关系非常的好,所有的一切不过是错觉而已,毕竟,皇帝如今根基不稳,怎么看怎么觉得如今起内斗不是明智之举,两败俱伤的结局只能给外人可乘之机。
彼岸和皇帝闹翻了,要说闹翻,早就闹翻了,这一次是将争斗由台面下上升到了台面上,并且进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据说在朝堂之中用与彼岸这一排斗得不可开交。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阿幕哪有心思去管大丫头对她有什么看法,她的美梦破裂了,她即将要面对的是这天下间最残酷的斗争,一招不慎便万劫不复。谁让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整件事情的罪魁祸首呢……
彼岸虽然装作一副冷静的模样,但是阿幕与他比较熟悉,还是看出来他内心一天比一天沉重。尤其是传两人在朝堂之上争执,皇帝甩袖而去,彼岸负气离开。朝中大部分人都缩起了脖子,选择静观其变。有做了作壁上观的看戏心态,跟老百姓没有两样。只不过他们最后会选择在一方即将胜利的时候推波助澜一把,坐那可以最好封妻荫子的功臣。
——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就是这个道理。有的时候在关键时刻出一把力,要比早早战队,一直跟随对于他们来说有利得多,风险性会降到最低。
因而,阿幕的心也一天比一天吊的高。便来他这里,一开始是每天都来,后来便隔一个两三天来一次,再后来便七八天左右,如今过了一月仍不见彼岸。一开始彼岸不来,阿幕乐得清闲,后面她渐渐地的有些不自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