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飞虎的整体布防下,杏花关只是其中一个点。这个点很不起眼,看起来又是易守难攻,所以以往的战争中,进攻部队都不会主动对杏花关发起进攻。
但作为参军的伍安却是知道,杏花关可以说是一个中转站,攻入杏花关,就相当于同时打开了多个切入点,可以让南朝大军轻易撕开五郡的防线。
听闻杏花关告破,在场的几位军官一下都慌了神,而王逸与袁建的对话,又让他们心中升起一丝希望。
难道监察使对此早有防备?
杏花关在山上,距离第七骑很近,王逸下达命令后便率先出了营帐,华飞虎等人也是紧随其后。
没过多久,他们就看到山上燃气熊熊烈火。火势极为凶猛,刚一出现,瞬间就蔓延整个要塞。
……
此时杏花关中的部队是两批人。
第一批是负责从隧道中偷袭的,人数不足一万人。他们昨夜趁着夜色潜入到早就挖好的通道内,今早在预定好的时间破开最后几米,从山体隧道中冲了出来。
正如伍安传回的消息一样,杏花关地处险要、易守难攻,相对的,里面负责防守的士兵也非常少。
偷袭部队冲进来以后发现,守卫杏花关的将士不但数量少,而且还特别怂。
他们最后挖出来的通道口其实不大,也就能容纳几个人并行。如果守备军誓死抵抗,他们估计要多打一段时间,等里面的人慢慢扩大通道口以后,才能慢慢形成局部优势。
所以,尽管杏花关的常备守军只有一千多人,但他们偷袭部队还是派了一万人,就是为了有备无患。
但是,负责偷袭的将军万万没想到,这杏花关的守军看到敌人从身后出来,直接就吓尿了。想都没想,就特么一股脑都跑了。最先出来的也就几十人,他们已经做好了硬刚上千人的准备,为后面大部队争取时间。
这种情况下,先头部队想活下来其实很难。
然而对面的守城士兵,却是一言不和就都吓跑了,连个勇敢点的都没有!
在他们印象中,五郡战士不是这样的啊!
难道,这些人都是伍安特意调配过来的老弱病残,配合自己偷袭的?
士兵们没有闲心分析杏花关守军的心理,他们既然逃了,那自己就更好抓紧时间,把大部队放进来。
于是,第二波南朝军队进入了杏花关。
这一批人就多了。偷袭部队因为通道限制的问题,一刻钟的功夫才进了三千多人。但自从把城门打开以后,主力部队已经进了接近五万人。
大家正在暗自嘲笑南朝守军的软弱,突然看到一缕火光从远处传出,然后便瞬间蔓延开来。只用了几秒钟的时间,数万将士就被汹涌的烈火包围。
中计了!
所有人心中一惊,与此同时,各级长官的命令在四处响起:
“快撤!”
“撤出杏花关!”
“全体出城!”
这种时候想全撤出去是不可能了,士兵们跑的再快,也没有火焰跑的快,更何况现在杏花关内一片混乱。不过此时杏花关还有3个出口,分别是大军刚刚经过的南门、面对开封方向的北门、还有一个宽度只能允许几人并行的山体隧道。
没等长官下命令,临近这三处的士兵便开始飞快的奔跑。聪明人都知道,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撤出去,等人都堆在一起后,那再想出去可就更难了。
然而,哪怕是这三个出口,王逸也没打算放过。
火势刚蔓延过来不久,南门上方就有一道火线沿着城墙烧了过来。
能在石墙上燃烧,显然是王逸找人提前做了引线。
这道火光来的极快,仅仅几秒钟的功夫,便引燃了城门上方的一个悬在空中的大网。
大网在火焰中仅仅坚持了半分钟,然后便从最低处断裂开来,紧接着,一个个巨大的石块从城楼上滚了下来,直接封锁了南门。
不仅是南门,北门也在半分钟后以同样的方式被堵住。
如果不是王逸不能确定通道的位置,他甚至不会放过这个狭小的山体隧道。
两处城门同时被封堵,军官们赶紧组织士兵们搬石块,灭火。
但石块又大又重,两人抬着都十分吃力,根本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疏通的。
至于这火,这火能灭吗?
开玩笑,王逸在木料上涂了油,这玩意烧的又快又持久。现在整个要塞都是火海一片,怎么灭火?
现在大家唯一的选择,就是往山体隧道跑。虽然同时能通过的人不多,但至少有活下去的希望。于是,人们开始发疯似地往隧道方向涌去。
袁建此时在杏花关山顶一个制高点上观察了要塞中发生的一切,这是人间炼狱一般的景象。
无数士兵被汹涌蔓延的火焰追上,瞬间烧成一个个火人。他们丢掉武器、扯掉铠甲在地上打滚。然而四周没有火的地方又有几个,他们哀嚎着,哭喊着,却只能越烧越旺,直指生命枯竭。
被火烧死的占了大半,还有小半,死于相互的踩踏。
想争夺一线生机的战士大有人在,这些人好似在瞬间爆发出全部的生命力在奔跑,中间却难免有太多的阻碍。奔跑的战士借助惯性,很容易便会推倒身边的人。
这种时候一旦被推倒,就很难再站起来。
很少人愿意拉你一把,大多数人只会从你身上踏过,为自己争取哪怕半秒的时间。而那些愿意帮助队友的,躬身去搀扶他们的,很快便也成为了倒地人群中的一员,被一脚又一脚踩在背上、腿上、脸上。
看到这些,袁建不由得咽了咽口水,他平复了一下心情,才点开对讲机接着说道:“老大,我是洞妖,烈焰计划进行顺利,请求执行鼠洞计划。”
“重复,烈焰计划进行顺利,请求执行鼠洞计划。”
听到袁建的声音,王逸再次把对讲机放在嘴边,按住说道:“收到,批准执行鼠洞计划。重复,批准执行鼠洞计划。”
“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