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本)
1。金殿试才
赘言:作者以前拘泥于作品的“剧本”形式,强调不加或少用说明文字,而主要以对话表现剧情内容。
许多年之后,我越来越发现,只凭剧中人的对话,完全不足于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与深刻历史内涵。特别是那些受到“古台湾是没有历史的,台湾历史是从荷兰人来到台湾才开始的”教育的台湾青年,更是无法了解。
所以我决定重修作品,把一些必须说明的历史事实讲清楚。
首先要回答一些重要问题。
夷州是什么地方?
夷州就是台湾!这是一个早有定论的问题,所以作者就不再赘言。
有些人说:“孙权出动强大的海军‘远规夷州’,是所谓的孤证,因此‘孤证不立’,这段历史是否真实存在,是存疑的。”
这段历史记载在二十四史第四史《三国志》中,分别记载在几位主要的帝王将相的传记中,决不是所谓的“孤证”。
而且,《三国志》对这段历史记录得特别清楚详细,起始时间,结束时间,激烈的辩论原文,出动的海军统帅姓名,舰队的规模,舰队的行动全过程,最后的结局,时间地点人物,无一不全。共有数百字之多,说明这是当时发生的一次重大事件。
朋友们可以对照看看《三国志》关于赤壁大战(赤壁大战毫无疑问是三国时期的重大事件)的记载,有多少字呢?
另外,有人说:“三国时期,古台湾还处于原始社会。”
这是完全错误的。
在三国的动乱时期,台湾是一个移民的海岛,台湾敞开肥沃的处女地,迎接来自各地的移民。会农耕的,就居住在沿海比较平坦的地区,这就是平埔人(平埔蕃)。会狩猎的,就居住在内地山区。这就是内山人(内山蕃)。
值得注意的是平埔人的风俗语言与中国大陆是相通,当然平埔人也会使用中国大陆的文字。
而内山人则语言风俗与中国大陆不同。内山人狩猎,天然就是全民皆兵的业余武装,所以古台湾的社会秩序的维持,就由内山人承担。
历代的管制长都是内山人。说明确一些,就是阿里山人。
(字幕)三国时期,公元229年,东吴黄龙元年,四月,丙申,东吴孙权即帝位,是日大赦。
六月,孙权把他最心爱的女儿孙鲁班(大虎公主)下嫁全琮。
(孙权为表彰周瑜丰功伟绩,把大虎公主下嫁周瑜的长子周循,不料小周郎周循短命,大虎公主寡居。)
公元230年,东吴黄龙二年。三十年的治理,使东吴达到国力强盛的顶点。是年正月,举行盛大国子监庆典,诏立都讲,祭酒二职,以教诸学子。
孙权高坐皇位,紫须碧眼,相貌堂堂。
群臣肃立。其中最为显眼的当属三位女将——三位公主。
大虎公主,孙鲁班,她是孙权最疼爱的女儿。她的夫婿全琮卫将军立在她的身旁。
小虎公主,孙鲁育,孙权的小女儿。
臭妹公主,孙权已故大哥孙策的女儿。她的夫婿陆逊东吴兵马大都督立在她的身旁。
一内侍宣诏:“……特下此诏,立都讲,祭酒二职,以教诸学子。钦此。黄龙二年正月。”
张昭,三朝老臣,激动地对左右大臣道:“好!圣明至极。吾皇此诏,使我东吴少年幼小得教。我东吴今后,才俊辈出,国运不可限量也。”
蜀汉特使王平点头称善。
北魏特使司马昭叉手分腿而立。
孙权捋须,成就感十足地感慨说道:“当年吾兄孙策领兵创霸业,年方十七;周瑜起兵,年方十八;大都督陆逊,亦是少年领兵,屡建奇功,夷陵之战,大败刘备七十万大军。可谓东吴人杰地灵,英才出少年。朕下此诏,就是要使少年才俊脱颖而出。诸位爱卿,当今东吴少年佼佼者有谁?请为朕举荐一二。”
张昭对于这种旨意,是不能不出好建议的。
张昭出列道:“陛下,当今东吴少年佼佼者,当属诸葛恪。”
孙权问道:“诸葛恪?”
张昭点头说道:“即诸葛瑾之子诸葛恪。”
诸葛瑾是与孙权私交最好的大臣。
孙权忽然想起,用手作拉长面孔状,哈哈大笑说道:“张阁老说的是这小子。召来见朕。”
张昭道:“老臣领旨。”
张昭领旨而下时,有意走到诸葛瑾身边,点头示意自己举荐之功。
诸葛瑾一向谨慎小心,此时如遭突袭,心中忐忑不安。
我们知道君王突然诏见某人或某人之子,就是有重用之意,必然面临一场决定一辈子的面试考核。如果先有所准备,自然胸有成竹。但是此时的突然诏见,诸葛瑾完全没有意料到。儿子诸葛恪只有八岁,谁知道八岁的黄口小儿会说出什么话来?如果一句话不和孙权的心意,那将大祸临头,轻者误了小儿一生,重者甚至有杀头之祸。
张昭引诸葛恪(八岁)上殿。诸葛恪面特长。
张昭道:“陛下,诸葛恪奉旨已到。”
孙权点头道:“宣他上前觐见。”
诸葛恪上前跪拜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孙权道:“请起吧。”
诸葛恪起身站立一旁。
孙权道:“头抬起来,让朕看看。”
诸葛恪抬起头来。
孙权看了,果然脸面特长,哈哈大笑,对内侍小声说几句。
内侍点头而去。
一会儿,内侍牵一头驴上殿。群臣均感惊讶,摇头不解。
蜀汉特使王平看了,甚感困惑。
北魏特使司马昭则饶有兴致地看着孙权金殿试才的这一幕。
孙权看看驴,又看看诸葛恪,哈哈大笑,拿起案上笔给内侍道:“写上。”
内侍接笔道:“领旨。”
内侍提笔在驴头上写上四字。
孙权道:“牵过去,给诸位大臣看看。”
内侍牵驴到张昭面前,张昭一看,脸色大变。
驴头上豁然四字:诸葛子瑜(诸葛瑾字)。
内侍牵驴到诸葛瑾面前。
诸葛瑾咬住嘴唇,不动声色。
内侍牵驴到一大臣面前,大臣掩口扭头偷笑。
内侍牵驴到另一大臣面前,大臣“嘻”地一声,不敢笑。
内侍牵驴一一走过,遍示大臣。
众大臣终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内侍最后牵驴站在诸葛恪身旁,意在以驴脸与诸葛恪的脸直接对比。
众大臣看了更加捧腹大笑。
孙权也开心地笑。
诸葛恪突然跪下道:“请圣上赐笔。”
孙权笑道:“赐他笔。”
内侍送笔给诸葛恪。
诸葛恪接过笔后,在驴头上又添两字。
内侍牵驴至孙权面前,请孙权观看。
孙权看了,点头微笑,赞许道:“好!让诸位大臣看看。”
内侍牵驴面向众大臣。
驴头上六字为:诸葛子瑜之驴。
诸葛恪加写“之驴”二字。
众大臣一起鼓掌叫好。
孙权虽然对诸葛恪的急智与小巧表示满意与赞许,但仍要试试这小孩的大智与大德,便深沉地笑问:“诸葛恪,你父亲诸葛瑾是朕的心腹重臣,而你叔父诸葛亮则是西蜀的丞相。你以为你父亲与你叔父相比,孰贤?”
诸葛恪听了一愣,道:“啊——”
孙权意味深长地笑道:“诸葛子瑜与诸葛孔明相比,孰贤?”
这是个非同小可的问题,它并不象普通人家对小孩问的“你觉得爸爸好还是妈妈好”之类的问题,它直接涉及政治立场,忠诚,家教,和对吴蜀两国的倾向。这不仅是对小孩诸葛恪的考试,而且是对诸葛瑾家族忠诚度的考量。
诸葛瑾不动声色,但额头沁出汗珠。
北魏特使司马昭对这个问题颇有兴趣,手托下巴点着头看着诸葛恪。
蜀汉特使王平对这个问题很意外,也注视着诸葛恪。
殿上鸦雀无声,众大臣都在注视着这位八岁小男孩,静听他怎样回答这个难堪的,但是却是决定他一生的重要问题。
诸葛恪大声说道:“当然是我父亲较贤!诸葛子瑜较诸葛孔明贤。”
孙权微笑点头道:“何以见得?”
孙权是要这个八岁小儿明确指出诸葛瑾与诸葛亮的优缺点。
这更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众所周知,诸葛亮的智慧,能力,特别是他的品德,几乎都是完美的,无可挑剔的。要指出诸葛亮的缺点,几乎是不可能的。
诸葛瑾放松地出了口长气。
诸葛恪刚才的回答,已经为以后的回答定下了正确的基调。孙权现在这个问题看似很难,但诸葛恪的回答即使很低下荒谬,充其量不过是小孩无知罢了,是没有杀伤力的。
诸葛恪从容答道:“我父亲知所事,而我叔父不知。”
诸葛恪这句话切中要害。诸葛恪指出诸葛瑾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而诸葛亮却不明确。
孙权追问道:“你是不是能讲清楚一些?”
诸葛恪答道:“我父亲诸葛瑾知道自己辅佐的是一位圣德贤明的君主,事业日益兴盛。而我叔父诸葛亮却不知道。”
诸葛恪的回答,堪比最老到的政治家。他撇开评论诸葛亮与诸葛瑾,直接拿孙权与刘禅(阿斗)对比,似乎是不经意间拍上孙权的马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