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翼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野望 > 第八十一章 篡改生母

第八十一章 篡改生母(1 / 1)

<>四位藩王在大宁聚齐,那是大宁多少年没有过的大事,不说旁的,三位藩王入城时王旗仪仗便让大宁的百姓有些看花了眼。

大宁这么大的动静自然是瞒不住有心人的,而毫无疑问,北平的燕王便是一位有心人。

“好么,这四个弟弟这下算是聚齐了,大师,你出的主意能够奏效吗?”

“阿弥陀佛,殿下,人算七分,还要留三分看天意,而以贫僧看来,天意是站在殿下这边的”

朱棣听完道衍和尚这话,脸上倒是露出了喜色。

不得不说朱权给他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四王出塞不仅仅提升了朱权的威望,同时遗漏了燕王,也让一些人对燕王与其他藩王的关系揣摩了起来。

燕王的确很强,在各个都司卫所之中也很有威望,但若是北地大部分藩王都不买燕王的账,那他再有威望又能有何用。

毕竟诸王镇守的藩地都是边境重镇,手中也握着兵权,不夸张的说,诸王如同北平附近的钉子,有这些钉子在,燕王不管做什么都要思量几分。

起码辽王与燕王的不对付已经让燕王的内典宝损失惨重了。

“只是让本王没有想到,十七弟居然真的能将其他三个都拉到他那一边去,虽说会让东宫忌惮,但本王倒的确是眼热”

说着,朱棣的脸上竟是浮现了笑意

听到朱棣这番话,道衍和尚倒是脸上一笑道:

“殿下是眼热,但东宫却是难受,宁王树大招风,恐怕此回之后,下次却是没有什么机会了,而殿下则不然,殿下眼下需要盯紧的是秦王和晋王,同时让我们的人在民间需要尽早传播殿下乃孝慈高皇后所出一事”

听到道衍和尚这话,朱棣脸上原先的笑容却是不见了,深埋眼底的却有一丝哀伤。

的确,不管旁人怎么说,他的生母总归是那位被洪武帝杖毙的碽妃,那位生完周王没多久便被杖毙的碽妃。

燕王和周王都是由孝慈高皇后抚养长大的,对外都是嫡出的名义,而不管是洪武帝还是孝慈高皇后还是其他的兄弟们都没有因为生母的原因而对燕王和周王有什么非议,但是长大成人的燕王心底却清楚,自己的生母终究不是孝慈高皇后。

曾经,燕王非常讨厌有人讨论自己的生母问题,为此当时少年的朱棣还在暗地里杀了不少人,但是不论他对自己的生母怎么看,都改不了他的生身母亲将他带到这个世上的事实。

道衍和尚曾经劝过燕王在民间散布他的生母是孝慈高皇后的消息,但是曾经朱棣却拒绝了道衍和尚的建议,直到如今道衍和尚再次相劝。

“大师,难道真要如此吗?”

“殿下,名不正则言不顺,不论殿下如何去想,此事却是一定要做的,若连此事都做不到,那又何谈天下!”

此刻的道衍和尚显得有些宝相庄严,但是他口中所说的事情却是那么的残酷,那是让一个儿子篡改自己母亲身份的残酷事情。

道衍和尚说完之后,朱棣良久没有开口,他的眼睛一直盯着自己茶杯中的茶叶,茶叶在水中浮沉乃至沉沦杯底,这何尝不是茶叶的宿命。

好一会之后,朱棣方才缓缓开口说道

“既然大师觉得要这么做,那本王就听从大师的,只是人言可畏,岂不会越描越黑?”

“呵呵,殿下,这也是为何要在民间传播的原因所在,世人大多愚昧,偏听偏信乃是常态,说的多了自然便信以为真了,只是还是要叮嘱好下面的人,不至于出了岔子便是”

说完,道衍和尚道了声佛号。

朱棣心中叹息了一声,但却没有再说什么。

这世上有心人不少,除了朱棣之外,还有一人为朱权闹出的动静而感到忧愁,此人正是东宫皇太孙。

本来宁王要会合其他三王一同出塞本就是朱允炆所反对的,奈何在这件事情上洪武帝却没有听他的反对之言,而是同意了朱权所请,这让朱允炆陷入了被动。

更令朱允炆感到一丝不安的是,自己安插到宁王府担任长吏的那两位似乎有些脱离了掌控,冯成还好,虽说没有传递回什么有价值的消息,但朱允炆知道冯成便是腐儒的性子倒也不甚在意,只是张群却让朱允炆有些看不透起来。

之前说过,张群乃是大家出身,张家在张群老家乃是望族,这样的人似乎不用担心会被宁王用钱财收买了去,只是暗刺在大宁回报张群这段时间颇为服从宁王的安排,不仅办事滴水不漏,甚至有些时候还在竭力帮助宁王查漏补缺。

虽说这乃是王府长吏的职责所在,但是张群所做的也实在是太尽责尽力了些,若是宁王没什么差错,朱允炆又哪有什么把柄可以拿住。

不过为了防止张群彻底倒向朱权一边,朱允炆倒也没有派人前去申斥,只是在心中却是对张群有了一丝怀疑。

“殿下,宁王府的力量必须加强一些,微臣认为不妨换了冯成!”

在文华殿上,黄子澄面露厉色的对着朱允炆说道。

听到这话,朱允炆却是有些心动了。

没错,既然这两位长吏有些脱离掌控,那么重新换人便是,只是这张群和冯成并无过错,贸然撤换也没有位置可以安置啊。

看出朱允炆脸上的意动,黄子澄接着说道:

“蓝玉一案之后,大理寺空缺了不少人手,以冯成的资历去大理寺当上一任主簿倒是也够了”

“为何只换冯成,而不换张群?”

听到黄子澄话中只提到冯成却没有说到张群,朱允炆有些不解。

蓝玉一案牵连甚广,洪武帝总归要推出一些人来平息天下沸腾之议,而大理寺作为蓝玉一案的主审单位自然免不了上下洗牌一番,在蓝玉随口牵连了户部尚书詹徽导致詹徽因此而被判满门抄斩之后,大理寺少卿陈大人也没有能够逃脱这样的命运,而大理寺上下为此也是空出了不少位置,直到现在还没有补充完全。

黄子澄神色一震而后道:

“张群与冯成相比,张群狡猾而冯成耿直,也正是因此,当初才会选定他们二人前往大宁,但是微臣看来,宁王殿下聪明非常,以冯成的耿直根本查不出宁王的漏处,而张群则不然。因此虽说张群不稳,但只要张群还想在朝堂之上更进一步,那么就势必要投靠东宫,至于冯成,既然其制不住宁王,那么不如调回京师,另派能吏前往”

说着,黄子澄又道:

“王府总共两位长吏,若是全部撤换,那么陛下会怎么看待此事?”

朱允炆点了点头认同了黄子澄这番话。

“那么以黄大人看,这冯成走后的位置该由何人来替上?”

“呵呵,殿下,以臣看来,要么齐泰要么便是解缙!”

齐泰眼下是兵部主事,齐泰原名齐德,在数年前谨身殿被雷击中,洪武帝去京师郊外的祖庙进行祭拜,同时选择朝中为官九年并且没有过错的官员陪同祭祀,齐泰符合这些条件所以陪同洪武帝前去祭祀,在祭祀过程中,洪武帝对齐泰的表现非常满意随后便卫他赐名泰。

这齐泰虽说只是兵部主事,但是其简在帝心却是为人所知,谁都知道齐泰的仕途远远不会止于兵部主事。

不过也因此,让朱允炆对黄子澄提议的齐泰有些疑虑。

齐泰虽说不是明显的东宫党,但是其对东宫的尊敬和认同却是大家都知道的,让齐泰去担任宁王府长吏,等于将是将一个前途无量的官员打发出了朝堂。

要知道,虽说王府长吏是由朝廷指派,但是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王府长吏往往会在这一职位上待上许久,甚至是到死,燕王曾经的长吏便是如此。

而且王府长吏日夜生活在王府之中,时间长了只要藩王聪明,长吏难免会被藩王所拉拢,毕竟县官不如现管,更何况天高皇帝远,很多地方长吏还需要依靠藩王。

对于齐泰,朱允炆不舍他去担任长吏,因为朱允炆清楚齐泰的能力,他不希望将齐泰大材小用。

至于黄子澄提名的另一个人选,朱允炆倒也知道。

这位解缙可不是一般人,十八岁便高中江西乡试榜首也就是解元,十九岁便中了进士与其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当时可是被传为了佳话。

虽说解缙殿试只得了三甲,但是大家都清楚,主要原因是解缙殿试的文章太过激进了些,为朝廷上一些稳重的大臣所不容,不然的话即便不是状元,起码也是二甲之列。

虽说如此,但是学霸就是学霸,在科举之后解缙顺利的被选上了翰林院庶吉士,之后不久便被授予了翰林学士深受洪武帝的器重。

不过解缙虽说才高,但到底年轻激进了些,即便是将他落在了三甲,但是此后的官路亨通再次让他志高气扬了起来,不仅数次弹劾朝中高官,而且还在李善长牵扯到胡惟庸案之后代郎中王国用上疏为李善长辩冤。

这下可是触了洪武帝的逆鳞了。

胡惟庸案是洪武帝开国之后炮制的第一大案,牵连数万人,杀的勋贵都有数十家,不管李善长有没有牵扯到胡惟庸案中,总之当时洪武帝一心要将李善长下狱抄斩,结果身边的近臣备受他器重的解缙居然站出来为李善长说话,这岂不是在打洪武帝的脸。

洪武二十四年,洪武帝特意召解缙父亲进京,对他直说:“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此言既出,解缙只好随父回归老家江西吉水。

不过虽说是回了乡,但是其功课却没有落下,听闻其最近在校改《元史》。

想到这里,朱允炆便说道:

“黄师傅为何会推荐解缙?”<>

最新小说: 流放宁古塔后,我靠科举改换门庭 柯南之我懂兽语 断袖相公,乖乖... 漫天风飘絮 极品皇太子 抗战:开局一本帝国成长手册 我在大唐有块田 特种兵:军区建基狂魔! 大明:史上最强皇帝 [综英美]小丑竟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