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也就吕布自己感慨一下,因为不远处又是好几支床弩射出,其中有一只正向吕布飞过来,哪怕是吕布面对这床弩也不能大意。
“档。”
吕布的方天画戟向上一挑,那特别粗的床弩就被吕布挑飞了出去。
接着吕布又将自己腰间悬挂的宝剑对着城头就扔了过去,宝剑受到吕布大力抛掷,立刻就和一支离弦之箭激射而出。
准准的就扎在了,床弩安排的那个城头上面,吓的操作床弩的士兵动作立马就是一停。
“厉害!”
刘备看着已经插入床弩几寸深的宝剑不禁啧啧称奇,这吕布果然厉害非常,想来要是那个宝剑扎到他身上,他可能早就死了。
诸葛亮看见这一幕,倒是仍旧板着他那一张扑克脸,无所谓的看着城下的吕布。
见吕布遭受抵挡仍旧不停,立马让城头的射声营向着城下不断的射出弓箭。
也许是刘备这几日的不应战,不作为导致吕布军的士兵都认为刘备不堪一击,虽然他们是精锐但仍然还是大意了。
一般攻城的时候,哪怕是飞熊军这种骑兵也是要穿重甲,持盾牌的。
不过,现在正处在夏季,在加上长沙本身就要比他们的故乡西凉炎热许多,所以穿着重甲在身上,等同于把一个火炉子套在自己身上一样煎熬。
一开始,飞熊军攻城的时候仍然还是忍着炎热,但是谁想到刘备并不应战,活脱脱就是缩头乌龟。
后面终于出战了吧!又是只派出500荆州兵,虽然这500人也是守城大军中的一份力量,但是相较将这500人消灭,他们觉得还是消灭陷阵营和射声营更有意义。
之后,刘备就连这中普通士兵都不派了,彻底的什么也不管了,你在城外骂你的,我在城中稳坐钓鱼台。
所以,今天吕布手下的飞熊军们,包括吕布都认为这不过是例行的叫骂,刘备应该是不会出击的。
谁想到刘备来真的了,各种弓箭如雨,床弩不断收割生命,而吕布他们还穿着牛皮做成的皮甲。
皮甲对于抵挡对阵时候的刀剑劈砍很管用,但对于强弓硬弩却显得苍白脆弱。
终于在诸葛亮命令,大规模射击的时候,吕布恨恨地瞪了一眼城头众人,头也不回的就撤军了。
但,刘备这边的弓箭仍旧没停,直到吕布带领着他的残兵败将彻底消失在了天边,刘备才下令停止射击。
此时天色已经晚了,南方的天空黄昏并不美丽,但是黄昏照耀下的花草却格外美丽。
看着那些被染成金黄色的花草,刘备算是能松一口气了,至少,今天已经之后一段时间,长沙城算是保住了。
城外,金黄色的花草旁殷红的鲜血已经躺在地上的北方汉子们的尸体,告诉着刘备,也告诉着吕布,战争是残酷的。
他们这场对决后,都需要时间让他们各自舔舐自己的伤口,尽量恢复自己,强大自己,在下一次的决战成为胜出的一方。
吕布带着3500名飞熊军就迎着这晚霞的照耀,回到了自己的军营,吕布自出山以来从未遭受如此大败。
而骄傲的飞熊军们也一样,他们是董卓组建起的威武之师,就连草原蛮族都敬畏的称他们是大汉的羽林郎转世。
在北方草原他们是骄傲的,草原上的人只怕两个名字,飞熊军、白马义从。
在草原上,那个他们记忆中穿着白甲的将军带领着同样身穿白甲的骑兵们,一边驱逐他们一边喊起:“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时。
他们会不由自主的逃跑,这是一种可怕的心里阴影,但相比白马义从们。
蛮族听到他们飞熊军,铠甲碰撞之声时,他们却连跑的勇气都没有,因为飞熊所过,人皆白骨,城皆平地。
这可是他们无数次亲眼见识过的,并且他们也不想再次见识了。
但,哪怕精锐如他们,仍旧是败了。
在军营中,贾诩第一时间就收到了吕布回营的消息,于是赶忙出帐相迎。
在他看见除了吕布人人皆挂彩的时候,心中也是一凉,看来自己并没有小看诸葛亮和刘备的组合,他们可不是那些无能的家伙。
华雄的新败,历历在目,但吕布却丝毫不吸取教训,导致如今再次大败。
“将军,我所言,你可算信了?”
贾诩看着一脸疲惫的吕布,小声的问了出来。
“信?哈哈!我吕布可不是你们这些腐儒,这次不过是我大意了,等我休整几日便将刘备的脑袋提来让你见见。”
说完吕布一把推开贾诩,独自走进大帐之中了。
看着离开的吕布,贾诩并没说什么,在吕布出征的这段时间,华雄早就被贾诩一番运作之下调回了金州作将军。
这里却只有吕布和他了,贾诩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的安危,因为聪明人总会在危险来临之前就发觉,之后巧妙地躲避危险的。
自己只需要做好自己本职的工作便好,吕布要去送死,任凭谁也阻拦不住的。
刘备这边,下了城墙大家却都开开心心的庆祝起来,并且在诸葛亮的调度下,从房山出发的大量粮饷,便向着长沙调动,以应付接下里的战斗。
长沙城中三万人的吃喝,真不是一笔小数目。
王安石拿到诸葛亮的书信后,看着书信上面钱粮数字第一反应是诸葛亮是不是写错了。
之后,王安石又用手使劲蹭了蹭发现,这数字竟然真的是书写的,不是伪造的。
接着刘备军掌管钱粮的这位大佬立刻就怒了。
“粮食、钱?难道都是天上掉下来的?一下征调这么多,我真是(此处省略三个字!)”
虽然艰难万分,但是王安石仍旧还是将这些钱粮按期送了出去。
前方军情如火,这一点诸葛亮也在信里面写了,但这一次要的也确实是多。
还好刘备征讨荆州四城的时候,从中缴获了不少的钱财,再加上“均田法”和“青苗法”的推行让房山储备的粮食极大丰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