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莽回到淮南时,在自己脑中有一股极不真切的感觉,离开凉州,前往江东之后,他都多久没有见过这么多的军队了。
见是见过,但都是看着敌人的马蹄从自己好不容易占下的根据地上飞驰而过,看到徐晃来到自己面前时,刘莽竟然有泪泪湿眼眶的冲动。
“恭迎将军回营。”徐晃在刘莽面前,单膝跪下。
从最后那座城池离开之后,就进入淮南领地,徐晃攻克袁术的军队之后,在淮南内横扫而过,刘莽到达淮南当天夜里,徐晃的军队就已恭候多时。
刘莽看着徐晃,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给徐晃的任务是春天后拿下淮南,徐晃已经提前完成了任务。
刘莽坐在椅子上,歪着头听徐晃汇报前线的战事。
实际上,袁术的抵抗意愿很小,徐晃在后期的攻城几乎没有遇到更多阻力,又是攻城战,凉州军的部队伤亡很小,伤亡仅有两千的数字。
淮南之战生力军主要是由曹操充当,刘莽算是趁了曹操留下的现成的好处。
旧时的曹操北归,能站稳淮南,是因为江东内部动荡,刘表等人无心战事,没人能在南方与曹操扳手腕,淮南才会落入曹操的手中。
但这次,有刘莽倒插一脚。
此孤身南去一行,虽然诸多波折,但还算完成了最开始的期望。
张昭的军队换了主将,变成刘莽感觉颇为棘手的鲁肃,但鲁肃的主力军力量得到了消减,并且他们要想再进入淮南战场会经过联军的阻挠。
以鲁肃的才谋,失去孙翊的联军很难阻挡鲁肃太多的时间,所以刘莽到了淮南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整军队,各处审查。
刘莽看着寿春苍凉的景色,随着凉州军的进攻,寿春城里的百姓越大越少,全都往南逃窜,因为他们听说江东会收纳难民。
这也是袁术军队没有斗志的其中一个原因,就算花大代价把这一仗打赢了,但是连百姓都没了,跟着这个皇帝又有什么出路呢?
所以城中该哗变的哗变,该投降的投降,城中比百姓更多的,其实是守军。
怎么去维持这些守军的生活,也让刘莽感到焦头烂额。
刘莽翻看城中的文簿,发现城中居然只有两万石的粮食,这点粮食连守军自己吃都不够,还怎么分给马上要出去作战的凉州军。
没有办法,刘莽只有即刻起书给遥远的郭嘉,让他用汉帝的名义征收粮食,送到淮南。
没有曹操在中间阻挠,这批粮食会完完整整地到刘莽手上,甚至迫于压力,曹操还会把自己军队里的粮食分一点送给刘莽。
送来文簿的是袁术手下的主簿阎象,他被徐晃压着上来。
他在前几日就被抓获,之后一直以为袁术的张勋将军带着残部在寿春里打巷战,没有放弃抵抗,直到他看到刘莽的脸,面色终于化作死寂。
他呆呆地看着天花板,无力地说道:“州牧请杀了我,我不愿意侍奉汉贼。”
刘莽在心中想了想,阎象算一个人才,淮南经过他的手上被治理的井井有条,政通人和,他需要一个很熟悉淮南的人在陆逊身边辅佐他。
“袁术自立为帝,为什么我就是汉贼,难道袁术就不是汉贼?”刘莽问道。
“公路将军乃三公之后,献帝名存实亡,公路将军不过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汉室。”阎象冷哼一声,不屑说道。
刘莽摇着头,“那难道北方的曹操董卓都是在拯救汉室?反而我这个保护皇帝的人是在陷害汉室?先生是否见过献帝在凉州的现状?先生枉自评论,不觉得太可笑了吗?”
这接连的问题把阎象的嘴给问住了,他想了半天,说道:“但州牧终究与那些祸乱天下的贼人无异。”
“有的,我比他们聪明。”刘莽满不在乎地说道:“比如我肯定会答应我的谋士,不会称帝。”
阎象抬起头,看着刘莽,沉默起来。
阎象曾多次向袁术进谏,说以前的周武皇帝那么厉害,都还要臣服殷,公路将军你不过是有个玉玺,又怎么比得上周武皇帝呢?
袁术想了想,然后力排众议,他说,我觉得我自己就是周武皇帝。
袁术的态度让他很寒心,但士族出身的他不愿意背弃主公。
“请先生辅佐我,汉室之兴,绝不是一人两人能够左右其中。”刘莽真切地说道。
阎象的态度终于有些转变,刘莽又加大力度进行传销洗脑,最终阎象也加入到了凉州大集团中,他安排阎象下去与陆逊会面。
寿春守军降者两万余众,徐晃最后的一次进攻是在夜里,领军的张勋和纪灵都还在睡梦中,只有纪灵反应了过来,他知道城已经守不住了,于是当即带着袁术南逃。
张勋慢上一步想明白这个问题,他留在徐宁城里与凉州军英勇作战,但是很快部队被包围起来,失去战斗能力,最后,看着战事无望的张勋带着一队精兵从侧翼突围,消失在了夜色中。
刘莽摸着额头,心下觉得委屈,袁术手下本来能打的就那几个,居然还全都跑了,一个没给自己留下。
早知道,当时在自己背后追着自己要投降的联军将领,早知道自己就收编两位了,不至于现在有兵无将用。
刘莽下到士兵的营中,看到正在和徐晃交流的陆逊。
刘莽再次心满意足起来,陆逊总是那么勤勉,以至于你在他身上看他做任何事时都不会有任何错乱感。
得陆逊一人,抵得上淮南的一半疆土。
“纪灵呢?”刘莽走过去,向徐晃问道。
“城破之后,他带着袁术往南方逃了,但应该逃不了多久。”徐晃说道。
“这个我知道,具体位置呢?”刘莽问道。
“这个我也不知道。”徐晃想了想,摇着头说道:“想来是还在淮南的,江东也很想杀他。”
刘莽点点头,说道:“把他们找出来,纪灵要抓活的。”
然后刘莽看向陆逊,深深鞠了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