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翼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刑宋 > 第1601章 苏轼出事

第1601章 苏轼出事(1 / 1)

明懿公主见卓然神情庄重,并且有几分焦急,不由微微有些吃惊。赶紧将怀里的孩子交给了奶娘,然后跟着卓然来到了屋里,把房门关上。焦急的问道:“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卓然压低声音说道:“是苏轼,他出事了。都察院有人告他讥讽朝政,目无尊上,要定他的罪呢!”

明懿公主一听此言,不由大吃了一惊。因为他知道卓然跟苏轼是同僚,他来找自己,当然就是为了营救苏轼。

于是立刻说道:“夫君,需要我做什么你尽管说。我一定帮忙。”

卓然点点头,说:“我需要你到皇宫去探听关于苏轼这桩案子的消息,特别是官家对这件事的态度和下一步的打算,然后随时告诉我。记住,不要说情。我不需要你去说情,你要去说会适得其反。会让官家对苏轼心生厌恶,觉得苏轼是贪生怕死,到处找人通关系。会对他的声誉造成损害,那到时候反而会帮了倒忙,你明白吗?”

明懿公主郑重点头,说道:“我知道了,我会只探听消息,而且也秘密进行。不让他们知道是怎么回事?”

明懿公主收拾收拾,便立刻进皇宫去了。以探望母亲为名。

卓然实际上知道苏轼在这桩案子中有惊无险,他之所以安排明懿公主进皇宫打探消息,他是想知道这桩案子到底真实的情况是什么,苏轼肯定不会被杀,但是他后来是怎么摆脱困境的,是谁最终赦免了他,又是什么原因,这些在史书中记载得非常简略。

自己穿越到这来,对这个千古冤案文字狱的的确确充满了好奇,想探个究竟。同时出于帮忙角度,他不需要刻意的去扭曲历史,给苏轼找一个好的归属。相反,他不会去向宋神宗提任何建议,更不会去替他说情,那样同样适得其反。因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多次强调自己的中立地位。现在如果说情的话,就与最初所说大相径庭了。

自己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安慰苏轼,让他不至于太过害怕惊慌。因为这段冤案卓然知道的细节,就是苏轼曾经为了怕连累自己的亲戚朋友,在押解他回京路过太湖边的时候,曾经想跳湖自杀。幸亏被人劝住了,说明他当时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

同时苏轼的家人也同样因为这件事异常的害怕,以至于将苏轼的文稿烧了个干干净净。因为苏轼的罪名是来自于他的诗篇和文章,留下这些书稿,一旦被御史台收了去,又会从里面翻出若干证据来。说明苏轼讥讽朝政,抨击新政,肆意污蔑新党和新法。触怒龙颜,到时候罪行可就更加严重了。

卓然很想把这些书搞都救下来,可是苏轼的家人并不在京城。他的妻子孩子跟着苏轼到湖州去了,他弟弟在南京当官,其他的家人都在蜀中。苏轼在京城的家中早就已经被御史台收了个干净,这次从他的家中又找到了不少的尚未传播于世的书稿,从中大肆扩大罪证。

卓然很心痛,苏轼的一些书稿就是在这场文字狱中被烧毁,未能传承下来。想必苏轼在经过这场劫难之后,也不会把那些被烧掉的书稿再恢复原样的。

卓然也没有插手这件案子,他不会像王显所说的那样,主动去找宋神宗,要求他的提刑院来审这个案子。那纯粹是王显病急乱投医,乱出主意。那样反而会把自己也连累了。

同时也会给宋神宗造成一个更加不好的印象,现在只有把苏轼置于孤立无援的地步,或许能够让本来就爱惜苏轼才能的宋神宗最终手下留情。当然,历史也是如此。

因此卓然实在没有必要去随意改变历史。因为如果加上了自己改变历史的力量,那历史的车轮会怎么转?谁也说不清楚。如果一旦不按照原先的轨迹行走,自己就无法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那结果很可能是灾难性的。

卓然只有等待,等待在需要的时候再介入。宋神宗没有主动把这个案子交给自己,而自己主动去揽事,不仅宋神宗不会答应。反而会猜忌自己是否袒护苏轼,那就是帮了倒忙。

等了将近一个月,终于传来消息。这一次又是驸马王显跑来找卓然,告诉他苏轼已经被押到了京城,关入了天牢。御史台以及在御史中丞王直的率领之下,落井下石,编制罪名,正在紧锣密鼓的想整死苏轼。

同时有些埋怨的问卓然,为什么没有把这个案子要过去?由提刑院来审。

卓然也没有告诉他这个想法,只是说道:“我想了半晌,提刑院的职责跟督察院不一样。如果提刑院去省督察院的案子,督察院的人会心存不满,名不正言不顺。不过放心吧,我已经想了其他办法,能够确保苏轼性命无碍。”

王显又惊又喜,忙低声问道:“是谁能做出如此担保?”

卓然一副神秘莫测的样子,说道:“具体是谁就不说了,总之你就把心放在肚子里。苏轼绝对不会有事的。”

王显知道卓然不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随意夸下海口。他既然能这么说,就一定是心头有了主意,不由得惊喜交加。说道:“若是如此,那就好。”

说着,便告辞走了。

卓然没有马上去探望苏轼。因为明懿公主从宫里传来的消息,说宋神宗对这桩案子非常重视,多次召集御史台的人询问案情进展,审查罪证。但是他一直没有表态具体该怎么办?

卓然知道宋神宗这明显是在做姿态,让满朝文武都知道,谁敢反对他的变法,苏轼就是榜样。即便是嘴巴上写诗搞文稿,口头反对抨击,贬低毁损都不行。他就是要用御史台这帮张牙舞爪的样子来造成一种心理上的政策,雷声大雨点小。最终会从轻发落,甚至不会免掉苏轼的官。

这也可以见到宋神宗高超的政治艺术,用这件事一方面达到了震慑那些旧党的目的。同时最终也给桀骜不驯的苏轼一个下马威,让他知道谁才是老大?

所以卓然决定找一个苏轼最需要心理安慰的时候再出现在他面前,这个时间就是调查的罪证都已经尘埃落定,找不到新的东西了。宋神宗让御史台开始准备作出判决,这种悬而未决的时候,才是苏轼心头最慌张的时候。那时候自己出现,或许对他有更大的帮助。

因为天牢不能是想去就去的,关在天牢的人,一般是不会被同意去探望的。也不会同意家属或者其他人去探望。所以现在卓然提出要求去探望,天牢的看守没有谁敢同意他进去见苏轼,肯定要求禀报宋神宗裁决。

而宋神宗是不会答应自己这个时候去见苏轼的,只有在宋神宗的敲山震鼓已经达到了他满意的效果。他决定借坡下驴的时候,才会同意自己的探望要求。甚至有可能还会把自己叫去询问意见。毕竟自己是提院的人,对案件的裁决有相当大的参考意义。

明懿在宫中探听案子的进展,可以说是神不知鬼不觉。案件发展得很快。

因为文人整文人,最知道从哪些地方找罪证。而这些罪证根本不需要像卓然那样尸体检验,调查询问到处寻找线索,摸底排查锁定嫌疑人。这些繁琐的经历都不需要。他们只需要坐在书房里头,把搜罗到的苏轼的书稿逐字逐句的推敲。以便从中找到讥讽朝政,目无尊上的罪证诗句就可以了。

有些诗句明显不是这个意思,也可以牵强附会。当然,事实上在五台史案中,御史台翻出来的所有的罪证,基本上苏轼都认可了,承认这些诗句中的确含有抨击新法的意思。有些诗明显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写的。

因为苏轼知道,整他的人也都是饱读诗书之辈。要在文字上耍手段,避重就轻,或者全盘否认,那基本上不可能过关。反而给宋神宗一个胡搅蛮缠,抵赖的坏印象。

苏轼现在已经完全放弃了。想的就是御史台怎么认,他就怎么认,争取有个好的态度。因为抨击朝政,他对新政心怀不满这一点,朝野上下无人不知。他是典型的旧党,是司马光一伙的,并且是领袖人物。如今人家从他诗篇中找罪证,他又如何用诗篇去否认呢?

最终的意见由御史台拿了出来,报到宋神宗那里去了。

明懿通过宫里的关系,看到了草拟的意见,赶紧报告卓然。御史台当真是下手狠毒,居然要判处苏轼处斩。卓然深深的感觉到,文人害文人同样也是下手何其毒也。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卓然立刻写了份奏折,要求自准许自己到天牢去探望苏轼。毕竟两人是同僚又是好友,其他话什么都不说,更没有说求情的话。

这事报上去之后,很快就得到了宋神宗的批复。而且只是个口谕,并没有纸面上的东西。叫了个传旨太监到提刑院告诉卓然可以去探望,说是宋神宗的口谕。也很简单,只说准许他去,没有更多的废话。也没有问卓然对这件事的态度。

卓然带了一坛好酒来到了天牢。

喜欢刑宋请大家收藏:刑宋我爱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梦幻西游:最强龙宫 网游CF:我成了生化幽灵 亿万神豪:从无限返利开始 独宠贵妃 大唐:神级选择 锦衣佞臣 大宋小王爷 怀了天下第一的崽 大秦:仙国帝君 大唐:开局娶长乐,她却逃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