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剑侠传》的电影剧本,经过了陈卓的改变,与原著产生了很大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面目全非了。
里面删减了徐客自己添加的新要素,又增加了陈卓自己的许多私货。
比如,徐客自己在《蜀山》中增加的天雷双剑,明明原著已经有紫郢剑、青索剑、南明离火剑、天遁镜、、昊天镜、、太乙五烟罗、如意水烟罗、雪魂珠、乾天火灵珠等等众多奇珍异宝了,不好好应用,干嘛还要原创呢?直接用紫、青双剑不好吗?
《蜀山剑侠传》原书,将儒释道三教的高度结合,雄奇瑰丽的文笔,惊人的想象力,很多创意对当时及其后世的武侠玄幻有着无远弗届的影响力。徐客为了表现这一点,就在血魔攻打峨眉山时,邀请了许多和尚在山顶念经-----------最后他们都被血魔一口吞了。
在《蜀山剑侠传》原书中,释家可是也有许多高手的。天蒙,尊胜,白眉三位大师都是实力不在长眉真人之下的神僧。既然长眉可以独自对抗血魔,他们三位没理由这么弱啊?
所以,陈卓就把众僧人出场的戏份都删掉了,只保留了一个白眉神僧来援,帮助长眉突破天界寻找南明离火剑的镜头。
《蜀山剑侠传》作为当代仙侠第一著作,还珠楼主从1932年到1955年,一共写了《前传》、《正传》、《后传》、《别传》共计28部小说。内容背景宏大,完全没必要把所有要素都一次性展示出来,可以一点一点展开,形成一个修仙世界嘛。
陈卓脑海中有许多仙侠网文小说,可以将这些跟《蜀山》合并起来,进一步丰富原著的内容。对《蜀山剑侠传》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进行了微调。
首先是价值观。
《蜀山剑侠传》原著,其实并不太讨现在年轻人的喜欢。主要原因,一是故事有点老套,二是正邪对立太明显了。
蜀山就是讲以峨眉为首的正道集团殴打各路反派。每次都是反派出来某个有点的人,吹嘘的拿捏日月,执掌山河,结果正派就跳出来一个更的人把反派给秒了。
比如慈云寺,绿袍老祖出场炸天,结果突然跳出一个极乐真人李静虚,把绿袍给秒了。山村大战中,反派出了个姚开山,同样是先吹嘘一顿,说有多么多么厉害,结果突然跳出个穷叫花直接秒了他;毒龙尊者辛辛苦苦的拿着他师父给他的水晶球占卜,结果穷叫花直接把水晶球给拆了。
每次打架,反派总是死伤惨重,正派却一个不死,峨眉小辈,三英二云,开挂如同家常便饭。尤其是李英琼,传说中的朱果是当饭吃,随随便便就拿到了紫剑,然后到处虐怪。
这种简单化的套路,放到经历过金温古梁小说洗礼的年轻人身上,就显得有点单薄了。
还有正邪不两立的概念,在民国时期非常突出。当然,这也是有时代因素在里面。
还珠楼主生活在动荡的年代,当年日寇入侵华北,想要借他的名气,一起合办报纸,还珠楼主誓死不从,结果被日寇关进监牢两个月,出来时,已经被辣椒水弄瞎了眼睛。后期写作,基本都是口述,由秘书整理成的文字。
所以,在《蜀山传》里,对反派的描述尤其邪恶,正派斩杀起反派来,更是毫不拖泥带水。
在那个是非不分,混乱动荡,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年代,坏人层出不穷,底层民众受尽欺压,又无力反抗。当时人们简单又奢侈的愿望,恐怕就是在虚幻的小说中看到坏人被狠狠地斩杀!
对坏人讲什么仁义道德,甚至给坏人洗白,恐怕就是对当时那个年代读者最大的亵渎了吧。
反观现代,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改变,正邪之分不再那么分明,读者也不再那么计较。
很可能一个好人做了一辈子好事,就因为做了一件错事,被千夫所指,万劫不复;可能一个坏人一辈子做尽坏事,偶尔良心发现做了一件好事,许多人就开始为其唱赞歌。
这种情况,也只有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人人生活无忧,坏事又没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时期。当自己无聊坐在舒适的家中时,开始幻想着:坏人之中说不定也有好人呢?
一个时代,一个特色,观众的喜好也在发生变化,为了迎合观众,里面的内容自然也要跟着做出一些改变。
比如,原著中那个该死的丁隐,屠沙万人修炼血神经,罪恶滔天。但是在现代电影中,为了满足观众的喜好,就需要适当给他洗白,表现他内心的挣扎,表现他的无奈,此谓之人性!
第二是世界观。
故事想要圆满,就需要自圆其说,比如修仙级别问题。
还珠楼主在写《蜀山剑侠传》时,并没有给仙侠们划分非常清晰的级别。谁比谁强,谁比谁厉害,很大程度上是靠战果对比做出来的。
这也是早期武侠小说的一个弊端,对人物实力划分不够清晰。
所以就出现了,某个千年老怪,结果被修炼才十年的主角用绝世法宝斩杀的情况。也不去考虑主角那刚刚修炼的身体,是否能够承受住绝世法宝的反噬。
连普通的火枪都有后坐力,何况是绝世法宝呢?
到了金温古梁时期,武侠小说人物开始划分层次,有的是以功力的年限来划分,比如初出茅庐的主角是十几年功力,后来被人传功,增加了一甲子功力,又吃了灵丹妙药,增长了几十年功力,更有甚者吸纳别人功力为几用,一下子变成了几百年功力。
似乎功力越深厚,人物就越厉害。
金庸在书中喜欢设置武力上限,然后依次向下排,分成绝顶高手、一流高手、二流高手这样。
比如《射雕》中,天下公认的武力巅峰就是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天龙》中,武力巅峰则反其道而行之,一开始大理篇时的武力巅峰是吐蕃国师鸠摩智;之后中原篇是北乔峰、南慕容;再之后西夏篇时是天山童姥逍遥派;少林篇时是少林扫地僧。一路破格,一路高亢前行。
所以陈卓参照后来的仙侠网文,对《蜀山》的修炼体系做了一个明确的划分,让电影观众对修炼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
修炼分级让读者参与度更高,更有代入感。同时明确层次的差异化,也让读者能清晰的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一个年轻人打败了一个老人,这似乎没什么好炫耀的。
但是一个刚修炼三年,练气八层的年轻人,打败了一个修炼上百年的筑基老修士,跨阶挑战战而胜之,是不是爽点就出来了呢?
大体分成几个层次:炼气→筑基→金丹→元婴→化神→渡劫(合道)。
第一阶练气,感受天地元气,吸纳自身,获得超凡伟力;
第二阶筑基,元气化液,如江如河,打牢地基,正式跨入修仙者行列;
第三阶金丹,元液固化,形成金丹,修成真身,寿元千载;
第四阶元婴,金丹运转,化身灵识,如同婴胎,回返先天;
第五阶化神,元婴化神而出,遨游四方,一日之间五万里,神秘莫测。
第六阶渡劫,元神饱满,突破天地极限,经受雷霆洗礼,渡劫成功以身合道;渡劫失败身死道消。
按照这种划分来看的话,武力最高的长眉真人,从他最后元神出窍,进入天界寻找南明离火剑,应该是化神阶高手;
玄天宗修炼五百年,依然保持青春,应该是金丹境修为;三英二云能够御剑飞行,应该是筑基期的修为。
而血魔滴血重生,元神不灭,应该是化神巅峰,就差渡劫飞升了。这也是集众人之力,也差点无法消灭血魔的原因。
第三,人生观。
正邪不两立的行侠仗义已经有些过时了。改成了“与天争命”这个人生观。
修仙每一步都在争,与人争,抢夺当代气运;与地争,抢夺天材地宝;与天争,逆天罚命,抢夺一线生机!血魔最后被消灭,也是渡人劫的一种,渡不过去,身死道消。
武侠小说和修仙小说在写作方法上,也有明显的区别。
武侠小说,注重一个“侠”字,着重描写主角闯荡江湖,行侠仗义的故事。
修仙小说,注重一个“修”字,高山云顶,修炼百年,突破自我。修炼才是故事的核心主线,读者看到主角一步步高升,也会觉得爽点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