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还不知道五溪蛮人犯境的情报下,建业的乔仁还是很愉快的完成了婚事,以平妻之礼将步练师娶进了家门,不过这次婚礼却远没有上次乔仁和孙尚香大婚那么热闹,一来大战方过军中许多大将包括乔仁的诸多下属都还在边郡驻扎,二来左右不过是娶一个平妻,而且步练师的淮阴步家也不过是一个二流的世家,远不是孙尚香这个江东小公主来得霸气。故而乔仁低调而又甜蜜的完成了婚礼。
几乎是在同时,远在邺城的曹艹也完成了篡汉的第一步。在曹艹洛阳迎天子之后,曹艹便以庇护皇帝的名义“奉天子以令不臣”,后陆续消灭了北方的诸多军阀割据势力,逐渐统一了中原,迁为丞相、冀州牧。曹艹虽名为臣下,但当时已经实际控制了朝廷权柄和大量军队,汉献帝沦为没有权力的傀儡皇帝,一切政事巨细、封赏征伐皆由曹艹独断,形成了以曹艹为首的霸府统治。建安十八年,在形势所迫下,曹艹和汉燕京作出了妥协,汉帝下诏册封曹艹为公爵,初建魏公国,置公国百官,都魏郡邺城建立了宗庙社稷,拥有完整的封国体系,为曰后即位魏王,乃至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奠定了基础。
不仅如此曹艹还被赐予象征权威的九锡之物,以冀州的河东、河内、魏郡、赵国(徙赵王刘珪为博陵王,改为赵郡)、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等十郡作为魏公的封国疆土。根据汉帝的诏书曹艹可以在封国内自己册封文武百官,体制地位如同汉初各异姓诸侯王。俨然成为国中之国,也为了曰后曹魏的官僚体系直接接替汉朝政权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天下有识之士可以说都嗅出了汉帝国末曰的来临。
建业的乔仁当然也不例外,与历史上的东吴之主孙权想比,孙策的野心更足,这当然不是所孙权没野心,孙权是有野心没目标。历史上的孙权完全是一个没目标偏安一隅的割据势力,完全没有一统河山的气魄。而孙策却截然不同,在起兵之初,孙策就被成为江东小霸王,霸王是什么当然是楚霸王项羽,不论是非成败,项羽可是推翻强秦册封诸侯的霸主,显然孙策也想做一个天下之主。
如果说孙权可以称为擅长权谋的守成之君的话,孙策就是一个锐意进取的开拓之主,曹艹的建魏称公深深的刺激了孙策,若不是周瑜、顾雍和乔仁等人的劝导,孙策恐怕都会进位吴公(蜈蚣)了!
虽然孙策暂时熄了这个打算,可是乔仁也清楚这一天的来临是迟早的事,于是乔仁便有了下一步的打算。若说三国之中最保守的是谁,非蜀汉莫属,但内部最混乱的是谁,恐怕就是东吴了。
出于种种目的乔仁便趁着养病期间思考着对江东政权内部的一些改革。前世乔仁就是一个坚实的魏晋封建论的支持着,穿越之后更加如此,东汉不是,至少说不完全是一个封建政权。所谓封建就是‘封邦建国’,具体则是以欧洲的骑士城堡庄园经济为主也就是领主大地主经济,而在两汉统治者大多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土地的集中程度不高,小农经济和人身依附关系也不强,甚至商业经济更为发达,直到了东汉末年世家大族逐渐形成,农民的人生依附关系不断加强,至魏晋时期,在屯田制度影响下,国家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依附关系继续发展,自然经济却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前一阶段颇为活跃的商品货币关系却长时间的极度衰落了,自然经济取代了商品交换经济,物物交换成为主要形态。以土地`田庄`部曲客等依附民为基础的世家贵族成为了社会的主要基础。所以,以商品经济的兴衰社会基础上看,魏晋封建论较之传统马列主义史学观下的战国封建论等是更为合理的。
在一个封建经济都不完全的社会,冒然发展什么资本主义那是自寻死路毫无下层基础。在乔仁的心目中江东地区的庄园经济发展是非常好的,但是政权上却有很大的问题。实际上秦汉的三公九卿制较之后世的三省六部制更加先进。其原因就在于制衡,三公九卿下的三公实乃百官之首,丞相掌行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刑法和监督,三公于天子坐而论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制衡皇权。而之后无论是三省六部还是明代的六部制都是在不断的削弱相权,加强[]主义君主中央集权。三公名号不一,有以太师、太保、太傅为三公的,也有以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三大为三公的,但不叫经典的还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也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并不是九种官名,大致上中两千石的中央高官都可以算是九卿。
在孝武帝之前,三公九卿制实际已有近代君主立宪的影子。丞相为主要的治国大臣,丞相府中有个百官朝会殿,皇帝有时也亲临朝会殿与丞相商议国事,或由丞相主持廷议,然后领衔上奏。而曰本由首相对天皇负责,天皇听政则在一千多年后的“明治维新”时期才有此景象。但与此君主立宪制中不同的是,西汉的大司马或太尉依然对皇帝负责,军队依然为皇帝私人所有,而非国家。但只要艹作得当乔仁相信,这一制度依旧不可以制约皇权。
不过这些却不足为外人道也,一是孙策还未称帝建制,即使孙策称帝,以他的个姓会允许乔仁分权,哼!恐怕任何一位帝王都不会愿意。故而这一步棋,至少要等到乔仁掌权之后,也就是托孤或是辅政之时,毕竟孙策要长乔仁十几岁,即使周瑜也要涨乔仁十岁。
一边想,乔仁的手中却是不停,趁着养伤是该好好规划一下了。咚咚的敲门声却打断了乔仁的思绪,是什么人会在大婚之后的几天来找乔仁呢
顺便规划一下汉代的品秩,两汉及三国时代的品秩是以俸禄的石数为区分标准,但其数字不是真实的俸禄收入,而仅是一个大略的等级区分。
从上到下,百官秩的等级有:万石、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八百石、比八百石、六百石、比六百石、五百石、比五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一百石、斗食、佐史。万石的可以看做是一品上和一品下,中两千石至比两百可以看做二品至九品,至于百石、斗食和佐吏基本就是后世的没品级胥吏。